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虞乡——已然消失的县城

2302 0
发表于 2024-12-12 16:28: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
        如果说永济也有卫星城的话,虞乡无疑就是一个。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叫做解梁。唐武德元年,虞乡县属于蒲州府管辖。直到不太遥远的1950年,虞乡还是以县城的身架,矗立在蒲坂大地上。

         唐代宗大历八年,随着一声嘹亮地婴儿啼哭,河东柳氏家族又增添了一个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人物,他就是柳宗元。在北朝时,柳氏是著名的门阀士族,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柳宗元的祖先世代显宦,到唐朝,河东柳氏作为“关陇集团”的一个有势力的家族,在朝廷中据有显赫的地位。就拿高宗一朝来说,柳氏家族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多达20多人。
  虞乡——已然消失的县城
柳宗元
        这是一缕幽远而深邃的文脉,唐宋以来,虞乡文人辈出,永济最早的费君书院,便坐落在中条山麓太乙峰下,原地委党校的庄严肃穆,小学、高中、职业中学三校毗邻,让虞乡的天空中多了许多朗朗书声,而宗元广场的柳门空石记和已连续数届的柳氏研讨会议,更让文化的气息始终眷恋着这块土地并生生不息、世代传承。 

         曾经的县城,曾经巍峨的城墙垛口,曾经的护城河,只剩下看不出模样的遗址;1947年前的县署衙门,曾经以坐南朝北的无他气势为全国少有,现如今只留下“天下衙门朝南开,倒扎衙门也厉害”一句俗语了;曾经人声鼎沸、车喧马嘶,充斥诸多贩夫走卒的南盐道,只能看见小麦和玉米在风中摇曳;而县城西南曾经信徒蜂至、香火鼎盛的柏梯寺,就是虞乡土著乡民也已不知所处了,只有九级的阳朝石塔还是唐朝的旧模样,也许这就是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吧。

        虞乡是一个历史感厚重的地方,1984年在刘家营遗址出土的战国铜独角兽,就是一个证明。同样,虞乡也是一个风光旖旎的地方,大柏峪村南的五老峰更是历代闻名,清朝的王含光有诗曰:虞乡西南五老峰,一峰一朵玉芙蓉。层城乱插樱桃树,绝顶斜参罗汉松。诗虽然有点直白,却也说出了山的清秀挺拔和植被的保护完好。做为华北的一座道教名山,五老峰已经成为虞乡、永济甚至运城的新地标了,近年来的开发建设,确实方便四方游人的同时,但少了许多野趣、多了几分市侩。

         永济对摄影的认知就是从虞乡开始的。1932年,刘云露在虞乡始设照相馆,从此拉开了蒲坂人民对光影世界的追逐和探索,多人次的艺术摄影在国际国内获奖,每天报刊杂志上的永济新貌,都是新时期蒲坂儿女为外边世界认识永济开启的窗口。

         说到吃,且不论石佛寺的三白瓜、屯里村的白杆葱,单是虞乡的扯面,就能勾起多少游子对故乡的回忆,多少次梦里回虞乡,吃碗扯面啊泪水淌。再说到吃,不知你吃过虞乡的瀑布牌罐头、五老峰牌蛋糕吗?这两种生产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食品,现在也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了。

         七七事变全面爆发后,勇敢地在外学子陆续返回,积极成立了虞乡青年学生救国会,广泛地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与日本帝国侵略者开展无畏地斗争,但相对落后的经济严重限制了斗争的力量,日军占领虞乡达7年之久,血泪井中 500多名抗日勇士含恨长眠,但刚柔相济、永不言败的虞乡人从不屈服,最终用自己的奋斗,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共和国的春天。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