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从永济市地图上看,就象一座官轿,四角有四个营(村):东北圪塔营,东南庞家营,西北杜家营(原叫金陈营,因杜家出了个公公,改称为杜家营),西南古市营。据说当年董晋回乡下马之处,在村门正东百十米与董氏三冢交叉之处,曰龙头坡,至今村民仍沿用此名。
很感慨永济文物和文化遗址的无处不在,如果不是写到董村,真不知在这个看似平凡的乡镇,在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二月二十七日,董村人董晋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而在之后的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29岁的韩愈开始听命于董晋。
董晋贞元十五年去世后,赠太傅,谥曰恭惠。
纵观董晋一生,其才能表现是多方面的:
他出使回纥不辱使命;
在韩滉权盛时,挺身而出为元琇辩解;
在四镇之乱时,游说李怀光不叛朝廷;
在宣武时,平息邓惟恭之乱,并抚御其骄兵悍将。
其中后两点最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安定。
董村的三进士墓,历来说法莫衷一是,《虞乡县志》和《临晋志》所载也不一样,在这里不做学术考证。据野史和民间传闻,说“董氏三冢”有一神奇之处,就是村里谁家有红白事,只要到坟上烧香祷告,桌椅板凳自然就有人给送来了。真是神奇的地方啊。
其实对多数永济人来说,对董村听过最多的文物就是元代戏楼了。这座看起来实在不起眼的建筑,在建筑学家、考古专家的眼里,却无疑是西施貂蝉,无疑是金镶玉、外星人了,这座建于元至治二年的戏楼,基本保持了元代建筑风格,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方形,到现在保存还算完好。但真正近距离看过的永济人确是不太多。
这里交通比较发达,石卫白坊公路纵穿全乡,南同蒲铁路横贯乡镇南部,并且也有一个火车站,虽然在1950年,南胥村的高鸣钟办起了全县第一个变工互助组,1956年,王村燎原社成为全国第一个使用汽车的农业社,但多年的经济发展还是脱离不了小麦棉花种植,规模养殖和连片经济林种植还没有形成气候,虽有董村农场,但实际上对董村的发展却没有帮上什么大忙。
但董村的教育在上一个世纪,还是有不少圈点之处。在运城地区大有名气的王村中学,这个偏居一隅的学堂,令多少学子倾慕,又吸引了多少教育精英的关注,更为社会输送了多少青年才俊。而在1993年,董村举办的业余人口学校,更是吸引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光,被纳入联合国D20项目。
当清晨的朝阳和落日的余晖照耀在这片土地上,先民们忙碌的脚步声清晰可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骄不躁素朴得体,这就是董村,一个朴实如邻家兄弟的地方,虽然没有太多的言语、过人的相貌和骄人的财富,但我们一样爱他,因为,他是乡亲、他是邻居,他,更是亲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