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杨金玉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又收了一盘小石磨

2173 0
发表于 2024-12-16 09:19: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杨金玉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又收了一盘小石磨
杨金玉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又收了一盘小石磨
“老哥,我想收一盘老人留下的、现在不用了的小石磨,家里有没有啊?”

12月初,天气渐冷,66岁的杨金玉开着他的二手小汽车向山里驶去。进入垣曲县解峪乡原中村后,路面变得坑坑洼洼,小道上杂草丛生,杨金玉只好熄了火、下了车,用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拨开这些几乎和人一样高的杂草,逢人就打听谁家有留下来的农耕老物件。

在原中村,他又收了一盘小石磨。“加上这盘,小石磨就有40盘了,农耕文化博物馆里的展品也有6826件了。”杨金玉在心里盘算。

这样的寻“宝”路,杨金玉已经走了22年。

“他们都叫我‘憨憨’”

出生于垣曲县新城镇坡底村的杨金玉,先后在垣曲县第二造纸厂、第一造纸厂等企业工作。2002年,下岗之后的杨金玉便开始对垣曲县及其周边的革命文物进行收集,于2005年、2014年分别创办了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垣曲中条山抗战纪念馆,且两馆均以民办博物馆的身份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按理说,他也该歇歇了,但杨金玉却在今年6月份,又创办了垣曲县农耕文化博物馆。

这一决定,也得从2002年说起。那年,在垣曲县历山镇收集革命文物的途中,杨金玉在一孔破旧的窑洞中意外发现了一架保存完好的老式织布机。他喜出望外,立即托人联系了窑洞的主人。没想到窑洞主人却说:“我准备盖新房呀,没人要我就扔了。”

“是啊,这些老物件以后慢慢就没有了,我得尽快把它们收集起来。”杨金玉心里着急,从那开始,他便踏上了农耕老物件的寻“宝”路。

“刚开始收东西,他骑的自行车,后来又骑摩托,再到后来就是开小汽车了。为了收集这些农耕老物件,他已经报废了4辆车,两辆摩托、一辆工具车和一辆小汽车。那辆报废的小汽车跑了16万公里,现在这辆也已跑了23万公里……”垣曲县农耕文化博物馆副馆长王雪花回忆。

杨金玉家里有5个库房,堆满了这些农耕老物件,朋友的孩子来到他家,还以为他是收废品的。“孩子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我就想把这些东西保留下来,把它们承载的乡愁记忆完整地还原出来,用于研学、教育,让人们知道这些器物在农耕时代所作的贡献。”杨金玉的一双眼睛里跳动着热切的火苗。

从各式各样的农耕老物件中,杨金玉挑选了品相较好的一部分展示在垣曲县农耕文化博物馆。目前,该馆共分耕种、储存、运输、生产、加工、生活用具、工匠、度日量时8个展区,所藏物件从清道光年间到20世纪60年代,涵盖地契、帽盒、陶罐、盘、织布机、小石磨、小碓臼、篦子、秤等,除了馆藏的6826件,库房里还存有2800余件。

22年的收集之路,没有让杨金玉感到辛苦,关于这些农耕老物件的介绍,却实打实难住了他。“最难的就是写解说牌,这些器物的所属年代、用途、分类,我们得一个个查资料,甚至还得找年纪大的老人询问。”他说。

筹备该博物馆前后6个多月的时间里,杨金玉白天工作,晚上加班整理资料到凌晨两三点,常常是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老伴宁爱玲看着年近70岁的他这么拼命很是心疼:“胡折腾啥,身体不要了?已经有两个博物馆了,就不能歇歇吗?人家都是挣钱,你这一直往里投钱,还干得这么起劲。”

“因为干这事没有什么收入,还得不断往里投钱,很多亲朋好友都叫我‘憨憨’。”杨金玉无奈地笑了笑。

不光如此,每年过年,别人家一起团圆的时候,杨金玉的3个孩子还要跟着父亲到博物馆里去打扫卫生、布展。

自打“寻宝”以来,杨金玉前后已经花费了500余万元,除了他和老伴每月合计7000元的退休金外,大部分的资金由他的3个子女资助。“父亲传承了爷爷的红色血脉,我们应接过他手里的‘接力棒’。”“父亲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应该无条件支持他。”“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帮父亲干活,只能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儿女们的话语,让杨金玉颇为感动。

“我已经看到了光”

一路走来,有辛酸苦辣,也有快乐和欣慰。

“收到好的老物件,把它们拉回去的时候,我就特别高兴。还记得两年前,我在毛家湾镇毛家村一孔塌陷的窑洞里收了一台风车,保存得非常完好。看着那台风车,我晚上激动得都睡不着觉。”杨金玉眼里有光。

更让杨金玉感到欣慰的是,垣曲县农耕文化博物馆建成至今,参观群众已经突破两万人次。“很多人来了都会对我说‘真好,这里的东西真齐全。把这些老物件收起来,你作了很大的贡献。’听到别人这么说,收到别人投来的赞赏目光,我就觉得什么困难都值了。”杨金玉眼眶微润,“尤其孩子们来参观的时候,我就特别开心。很多孩子站在那个放置小石磨、小碓臼的操作台上就下不来,拉都拉不走。”

一直以来,垣曲县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在这里催生了各种农耕器物,这些器物承载了太多农耕时代的文明记忆。如今,它们在时代发展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却依然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意义,正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传承。

22年来,杨金玉一直和这些老物件打交道,为了让更多的老物件展示在人们面前,他还做起了修复工作,和馆内另一位工作人员王文乐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原老物件的原貌。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垣曲县农耕文化博物馆,该博物馆所在的皋落乡岭回村也发展得越来越好,该村“桃源仙庄”的民宿老板都已经将客房由标间改成了4人间,供学生们研学居住,附近许多村民也靠着水果采摘让钱包“鼓”了起来,乡村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好。

现在,宁爱玲对杨金玉的工作也越来越支持:“只要你愿意干,我就全力支持你。”宁爱玲甚至还在垣曲县农耕文化博物馆里做起了后勤工作。

“我还有一个理想。”杨金玉目光如炬,“我库房里还有200余件民俗器物和许多革命英烈资料,我计划再用两年时间建成垣曲县民俗博物馆和垣曲县英烈馆,总共建成5个博物馆。”

回想这一路,杨金玉心中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欣慰,目前,杨金玉创办的3个馆一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建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现在博物馆建起来了,参观的人多了,再没人叫我‘憨憨’了,这条路,我已经看到了光。”杨金玉说。

博物馆,是很多人了解一个地方或者一段历史的好去处。文化自信在一次次参观游览中不断坚定,文化认同通过一件件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不断增强,这便是杨金玉所做事情的意义。

农耕文化、革命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力量,像杨金玉这样民间力量的参与也至关重要。只有更多的“杨金玉”加入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行列中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传承中华文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我心里有一盏灯,它会指引着我一直走下去。”杨金玉眼神坚毅。
28130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