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稷山的三个妇女节: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

2229 0
发表于 2024-12-16 17:42: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远古的稷山,曾流传许多为人熟知的习俗。鲜为人知的是,古代稷山人每年都要过三个妇女节。
稷山的三个妇女节: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
每年的头一个妇女节,也称之为“女儿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每到这天,女孩子都装扮得格外美丽娇俏,花枝招展。家家户户要给自家的女孩戴石榴花,红艳艳的石榴花插在妙龄女孩乌云般的青丝间,十分俊美。有的富饶人家,用颜色鲜丽的花红绫线,再用一双巧手细致编织成樱桃、桑葚、葫芦、红枣、石榴等形状,然后用五彩丝线穿起来,佩戴在女孩的身上。明朝的余有丁写道:“都人重五女儿节,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头当簪,衫裙簪朵盈盈新。”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欢度女儿节的动人景象。
稷山的三个妇女节: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
在这天,晋南人家普遍是插艾叶、挂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以及节前戴香包等风俗。还有就是成群结队的女子,上山采集艾叶、金银花、土黄连、香菇、柴胡等,备做夏季药和饮料。并将艾叶菖蒲插在房门口,防虫害除疾病。晚上,妇女们要用艾叶、大蒜、花椒、千里光等中药熬成药水,为孩子洗澡,籍以消除疾病。并将雄黄酒点小孩“七窍”,以防虫疫。

在这天,妇女们要用五色花线搓成细绳,缠在自己、儿童的手腕、脚腕、颈部,用以祛“五毒”。一直戴到六月六“天节”或来年春雷声响后才能取下抛掉。据说这样可以驱邪避难,健康成长。还要采集一种俗名叫“给擦擦”、也就是“凤仙花”,捣碎后放在桑叶上,然后缠在自己或小孩的手指甲脚趾甲上,第二天取下时,指甲像染过一般红艳艳非常好看,据说有去火静心,治蛇咬伤、跌打肿痛、灰指甲等功效。

在这天,姑娘们佩戴的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香布袋”,也称“香包”。这是女孩子或妇女们精心制作的节日珍贵的礼品,也是各显身手,展示才艺,看谁在这方寸之地上飞针走线做出耐人寻味的绝活。香包有桃形、菱形,以及各种动物形状。小的如指甲大小,大的像核桃一样。材料是各种颜色的绸缎、碎布、丝线缝合扎制而成,内面装有草药,主要用山奈、细辛、白芷、苍术、丁香、甘松、冰片、樟脑等。姑娘们精心制作的香布袋,是送给自己亲爱的人。但是,在一些地方,有一种“抢香袋”的习俗,小伙子们在这一天,往往趁其不备,从姑娘们身上抢走香袋。姑娘们面目泛红而不怒。相反,没有被抢的姑娘却会感到没趣,怏怏不快。

在这天,作为外婆,一定要给心爱的外孙外孙女们送上一件“五毒”裹肚。“裹肚”也称“护肚”,是一种用红布做成的椭圆形的、能护住小孩肚腹的保健品。上面一般绣有蟾凃、蝎子、蜈蚣、壁虎、蛇的图案,也叫“五毒裹肚”,传说可以避邪气、除毒害。裹肚上有系在脖子上的带子,左右带子捆在腰间。因为端午节后天气逐渐炎热,小孩子晚上睡觉常常把被子蹬开,戴上裹肚可以避免受凉感冒。即使外婆眼花不能做裹肚了,也会找一位心灵手巧的妇女给晚辈们精心绣制一些裹肚。六七十年代,在稷山农村,还时常见到这些民间精美的工艺品,现已罕见。这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早早地保护传承。
稷山的三个妇女节: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
一年中第二次过“妇女节”是在农历七月七这天,也称“女儿节”、“乞巧节”,习惯把这一天称为“七夕”。也就是民间流传的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日子。林杰的《乞巧》诗这样写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一天,在许多地方也有被作为“七月七夕为女节”的史料记载。因为织女心灵手巧容貌美丽,每到七夕节之夜,后稷故里的女子们,都要摆香案、设水果、穿针线,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描述:“是夕,各家妇女劫财镂空七孔针,或以金、银簪石针,陈瓜果于庭院中以乞巧。”可以看出当时的七夕节对女孩子们是多么钟情和情趣盎然。

七月七这天,一群姑娘会自愿结合,搭建彩色“乞巧棚”来纪念乞巧节。彩棚的搭法有简有繁。一般以芦苇秸秆为骨架,糊上五色纸,扎成仙龛,刻塑织女像于其里。内面就一张桌子,在椅子上方一个斗,斗下穿一件裙子,椅子背上套一件大衬衫,顺着领口插一个笊篱,凸出的一面贴一张白纸向外,画成美人面孔,涂上颜料,抹上口红,戴上耳坠,脑后用黑色丝帕挽个圆髻头,插上金银首饰,这样就装扮出一个织女俏丽的形象。再在织女像前摆着香案,放上香蜡纸表和丰硕的献供。在彩棚的两边,摆着座椅,一群姑娘坐在两旁,举行乞巧节活动。

乞巧节的活动主要有:穿七孔针、看蜘蛛网、瓜田听诉、接牛女泪、拾天粉等。穿七孔针用的是有七个孔的专为乞巧用的针。现在已经看不见这样的针样,近代多用绣花针代之。七夕当天之晚,在月光下,坐在织女仙龛旁,大家拿着彩色丝线,对月穿针。当场比试穿针绘绣本事。最后看谁的手儿巧穿针快,谁的绣花技艺高。看蜘蛛网,则是在七夕抓一只蜘蛛,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第二天再看蜘蛛结网的情形,卜求巧运;也有把蜘蛛放在葡萄架或瓜果上,视其结网情况。若是蜘蛛结的网,密密麻麻,就认为今年逢巧,运气好;若是蜘蛛结的网疏而不成器,则认为今年不巧,须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瓜田听诉是在这一晚,一群姑娘,跑到村边的瓜田地里或葡萄架下。在那夜阑人静万籁无声之时,抑制住自己的呼吸,似在倾听牛郎与织女的窃窃私语,缠绵不断,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再说接牛女泪:据说此风俗自唐代就流传下来。每年农历七月七夜里,姑娘和少妇们,将采结来的七色鲜花和时新鲜果,散放在水盆里供献给织女,并对空朝拜。还将空水盆放在庭院,有的放在天井或屋顶上,承接夜间露水于盆里。人们认为这晚上的“露水”就是牛郎织女哭诉的泪水,所以称“接牛女泪”。姑娘少妇们认为用这种“泪水”洗发可以乌黑光泽,是人间难得宝物。拾天粉顾名思义就是拾到天上掉下的扑面粉。传说,织女因为急于会见牛郎,忙做打扮,临走时,不慎将粉盒打落在梳妆台下,于是,像雪花似的银白粉随风而飘,由于在空中沾润了水汽,于是凝结成颗粒状的白色块状坠落人间。据说,只要你在七月八日早晨太阳未出来之前,悄悄地不出声不作响,轻脚轻步,在哪城墙根井台上土崖下,或者房前屋后,一定能捡到这种粉块,人们称作“拾天粉”。惹得那些好奇的年轻姑娘少妇们竞相抹擦,又说,擦了这种天粉,面容会变的雪白,姑娘们长得更美丽。
    稷山的三个妇女节: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
古时候稷山第三个妇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古时候这天也被称为“女儿节”。这一天稷山人不仅有登高习俗,还有登大佛寺拜大佛的习俗,再有便是父母迎女来食花馍、或者给女儿家送花馍的风俗。明朝的《帝京景物录》中就有在九月九这天的记载:“父母必迎女来食花糕......亦称女儿节。”这是古代稷山人一年之中过的最后一个妇女节。有一首《都门杂咏.花糕》诗非常生动:“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糕,当筵题句傲刘郎”。

送花馍先选用精面粉做成,一般是圆形或椭圆形。由底层向上共三层至五层不等。花馍尤其是汾南做的精致华丽耐看,不仅做成各式各样的花形,而且经颜料调色,更是形象逼真,争妍斗奇。无论是等女儿家回来吃花馍,还是去给女儿家送花馍,都全凭女子们施展蒸馍技艺,掌握好面的筋道与蒸的时间火候,不然,等掀开蒸笼会出现裂口子或死疙瘩花馍。

如果是给女儿家去送花馍,一定要送双数,不能送单数。看女儿家的孩子多少而定送的数量。如果是新出嫁的女儿,在未生下小孩前头一年送花馍,只送一个大花馍,直径有一尺多的花馍,而不送小花馍,再送些水果,以表庄重。而婆家则要像过年一样,宴请宾客亲朋。
    稷山的三个妇女节: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  
古稷山就是名震天下的枣乡,因此很早就有蒸枣糕的习俗。在九月九这天,家家要蒸枣糕吃枣糕。因这个时节,红枣上棚,作物收割,谷物归仓,天高云清,正是蒸枣糕吃枣糕的时候,以示庆贺丰收。故有“九月九,家家有。”

这一天之后,天气开始转冷,也是昆虫开始蛰居,各种病菌不易流行之时。也提示妇女们该准备过冬衣物,过一个康乐的冬季。因而也说:“过了九月九,大夫歇了手”。九月九这一天,还有一件事不仅仅妇女们关心,也是所有人都在关心,就是看这一天是否下不下雨,因为稷山自古以来就是靠农业吃饭,农作物的播种就在这个时候;还有人们以重阳之雨预卜冬日的旱涝。民谚说:“重阳不雨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重阳落雨对农人来说,起非常期盼与愉悦的一件事。
        如今,除了“三八”妇女节,历史上这些妇女节日已经淡出人们的思想。一些有意义的民间艺术,也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时代被遗弃的传统与习俗太多了,除了回忆,再难复现了。

杨继红/文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