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种雪芳——黄河岸畔挖藕人

2236 0
发表于 2024-12-20 09:42: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种雪芳——黄河岸畔挖藕人
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黄河岸畔的淤泥乌黑泛白,池塘里满是枯萎的荷梗。

这里既没有夏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也没有螃蟹上市时各地游客前来采购的火热,实在谈不上美感。有的只是三五个挖藕人手拿水枪在及腰深的泥塘里奋力挥动着。

国民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在第一季第一集就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煨制的绝美藕汤,也将挖藕这项虽然收入不低但十分辛劳的工作展现在大众面前。

都说职业挖藕人是泥里淘“金”,但这里从事挖藕的人大多是周边村里的中老年人。种雪芳就是其中一名,而她也是当地挖藕人里为数不多的女性。她今年48岁,身形瘦削但结实,一看就是常年干体力活的人。

12月中旬,这一季挖藕的收尾阶段,种雪芳已在水里泡了3天。这3天,她每天早上7时起床,吃过早饭就骑着电动摩托车来到河滩边,脱掉外套,换上橡胶下水服。

光换衣服就要花费不少工夫——这件下水服整体相连,只在“肚子”上开了个大口子。种雪芳要先从大口子钻进去再把头伸出来。为避免下水后衣服进水,她要将脖颈处勒得很紧,还要将四肢与下水服贴合。最后,种雪芳将“肚子”上的大口子拉上并扎紧。

整整一上午,在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滩的连片藕田里,种雪芳身着连体防水服,紧张而忙碌地进行着莲藕采收工作。只见她打开柴油水泵,高压作用下,水瞬间从水枪里喷射出来。为避免莲藕被打断,她将水枪夹在右臂腋下,喷嘴埋进水里,随后,一根根莲藕在她娴熟的操作下被打捞上来。

中午,她停下作业,点了点一上午的“战利品”,然后一边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干饼子,一边说着自己的故事。

“虽然苦点、累点,但挖藕比做农活或当保洁挣得多。”喝了一口热水,种雪芳接着说,靠着挖藕的收入,她供着两个在读大学生,“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因。”

“挖藕是最累的活计,过去没有防水衣等装备御寒,咱都是直接光脚下塘作业。现在好多了,条件也好,收入也高,干着有奔头。”挖藕人范东成说,他们中,有人想给孩子添点生活费,有人想在买东西时不再犹豫,有人想在村里盖个新房……

相比过去传统的纯人力挖藕,现在的挖藕人几乎都是用水泵辅助挖藕,既省时又省力。尽管如此,“打藕”依然辛苦。

在摸索时,黄河岸畔的挖藕人需要一直保持着肩膀向下探的姿势,有时还要跪在淤泥里一点点爬行摸索,一干就是一整天。挖藕结束后,他们能回家洗个热水澡,美美地喝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就已经是每天最知足的事情了。

近年来,我市各地着力发挥黄河滩地资源优势,以沿黄河滩涂乡镇为重点,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合作社引领等方式,大力打造莲藕特色种植基地。同时,依托黄河滩地优越的自然条件规模化运营,按照莲藕的生长周期,在荷花盛开期、莲子莲藕采收期,发展季节性特色产业,集种植、观赏、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走出了农、文、旅多产融合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

莲藕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当地莲藕产业也为挖藕人提供了一种“确定性”,在挖藕时节,他们不再因第二天没活而焦虑,每天都可以拿到一笔不错的收入。种雪芳告诉记者,收入高的时候每天能有700元,红火的时候每个月收入也过万了。

因为有了稳定的需求和销售,他们不用再“逐藕而居”。

记者 刘凯华 杨洋
281744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