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紧握錾刀,一手轻敲小锤,金银器表面逐渐显现深浅有致的花纹。制作金银细工作品极为耗时,而王杰忠却秉承历史渊源、延续祖传技艺、坚持创新发展,坚守金银器加工行业30余年。
王杰忠是稷山县太阳乡坞堆村人。19岁那年,他从父亲手上接过了家传的金银细工制作手艺,通过一步步努力成了国家级非遗项目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坞堆村制作金银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约200年的传承。据《稷山县志》记载,王家在清道光年间创设兴业堂银楼,专做金银首饰加工。此后,兴业堂银楼虽渐渐衰落,但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代代传承至今,到王杰忠时已是第七代。为了传承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王杰忠先后开办了稷山县杰忠金银铜器传统制作研究中心和稷山县兴业堂工艺品有限公司。2014年,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事金银细工制作的30余年里,王杰忠始终秉持“金银有价、诚信无价”的祖训。最开始的时候,金工手艺人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别人打制金银手镯饰品,会有人拿着自家的金银原材料前来做东西。在当时,王杰忠就牢记父亲说的“做银活就是做良心,就是做‘人活’”,在加工过程中不耍小聪明,不克扣客户的金银材料,不以次充好。同时,告诉客人自己使的什么工艺、用的什么焊料,做之前原材料是多重、做完成品是多重,做到诚实守信,不为小利而昧良心。
“仿制但不做旧”是王杰忠传承、保护、发展这门传统技艺始终遵守的一条规则。不做旧就是工艺品,做旧了就是假文玩,这就是区别。金银器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历史上遗留下一大批文物古董,于是在金银器行业衍生出了仿古复旧的方法,将现代的工艺品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达到仿古的效果,售价惊人。因此,一些不法商人想钻这个空子,制假卖假获取巨额利润。面对这种利益诱惑,王杰忠坚守自己的底线,坚持诚信经营,讲信用、重信誉,以信立业,以质取胜,用诚实劳动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做银活,不欺己。2017年4月央视一套《我有传家宝》节目现场,王杰忠展示了传统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并讲述了创业史。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首都博物馆研究员王春城当场予以精彩点评,引发广大观众阵阵惊叹和赞扬。尤其是王杰忠深情讲述自家代代相传的家训——“金银有价,诚信无价”“做银活就是做良心,就是做‘人活’”时,更是受到主持人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传承、永远发扬的‘无价之宝’”。正如王立群现场点评的那样:“诚信有3个层次,一是不欺人,二是不欺天,三是不欺己。其中不欺己,就是讲诚信的最高境界,王杰忠做银活不欺己,充分体现了诚信无价的道理。”
如今,王杰忠的儿子王晨已经接过接力棒,成为第八代传人,继续将父辈的事业做下去。“只有把古老的技艺跟老百姓生活结合起来,非遗才能真正‘活’起来。”进入而立之年的王晨感受到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对于传承也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会沿着父辈的足迹走下去,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手工技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