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麟1937年冬生于河南开封,祖籍山西省稷山县坞堆村,父亲早亡。
为减轻家中负担,1949年9月参军,加入解放军十一师文工团,在军中学会演奏手风琴和铜管乐器﹐并自学乐理和乐队配器。
1955年被送到北京军乐指挥专科学校学习军乐指挥, 1957退伍并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师从丁善德、刘庄、瞿维、陈铭志。在大学的最后两年,王西麟已创作了弦乐四重奏Op. 1,1961和第一交响曲Op. 2,1962 。1962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央广播交响乐团任驻团创作员,《云南音诗》Op. 3,1963便是王投入工作后的第一个作品,于1981年获得全国首届交响诗作品评奖一等奖。
其中的《火把节》更在世界各地上演了二十多国。而《云南音诗》在创作完成后十八年才被问世﹐是因为王在1964年曾批评当时的文艺政策而受到,又成为文革的受害者,下放到山西达十四年之久﹐直到文革后的 1978年才能再回北京并任职北京歌舞团。
文革的遭遇﹐影响王西麟日后的创作至深。他视作曲为他的使命,是他刻写人类历史苦难的工具,80年代初期以后的作品,灵感都源于他对中国当代数十年的历史苦难的反思。
1995年,彼得格勒交响乐团首席指挥雷洛夫说:如果一百年前有外星人来到地球用一个小时了解人类历史,请他们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如果现在又有外星人来到地球要了解人类历史,请他们听王西麟《第三交响曲》专业界对王西麟音乐作品的评价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