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陆县与芮城县的交界处,静静矗立着一座独特的庙宇——檀道庙,其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地跨两县,更在于其属两县共同管理与供奉的非凡地位。甚至庙内那两棵参天古柏,也被两县奉为瑰宝,一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与文化的传承。
到底是怎么一座庙宇,让人不禁心生好奇,想去一探究竟,去感受它的独特韵味,去聆听它的岁月故事。
檀道之名,源起《诗经》乐篇
我国自古以来,讲求“以和为贵”。无论是社交礼仪规范,还是敬畏天地自然,抑或祈福祝愿亲朋,无不传递着和谐共处、团结互助的理念。可像檀道庙这般一庙两县共管的现象,却实属罕见。
怀着崇敬与好奇之心,跟随历史的脚步走进檀道庙。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一首《诗经·魏风·伐檀》可谓朗朗上口,传诵千年。其生动地描绘了古魏先民砍伐檀木时的艰辛画面,批判了不劳而获的丑恶行径,让后人得以在诗句中窥探往昔的岁月,感知先人的生活。
檀道庙之名,便源自这首古老的乐篇。此地曾是古檀道所在,亦是周代一处重要的封邑。
平陆县与芮城县的交界处,依中条,临黄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充足的阳光,丰富的水源,草木十分茂盛,古时,这里生长着一种名青檀的树木,漫山遍野皆是。遥想当年,西伯侯姬昌仁德治国,凝聚了各路诸侯之心,最终周国灭掉商朝,取得天下。周天子分封诸侯时,此地归属魏,于是便有了著名的诗歌“伐檀”。
檀道庙山门上的一副楹联十分醒目:“虞芮让畔成闲原,西伯仁义建周八百载;魏唐伐檀留古道,毕戎和合传华夏三千年。”寥寥数语,精准道出了此庙的前世今生。
楹联中所提及的“虞芮让畔”,也是一个流传甚广且极具教育意义的故事。殷商时期,虞芮二君因边界一块田地起了争执,决定找西伯侯姬昌评断,但当他们来到周地,目睹周人互让田界、相互帮忙、谦让长辈,顿时深感惭愧,回国后毅然让出了那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就成了著名的“闲田”。这一典故充分体现了“以和为贵”的精神。
檀道庙其名,便是人们对美德执着坚守的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
苍苍古柏,传承让畔之德
踏入山门,两棵挺拔高耸的古柏即刻映入眼帘。树皮粗糙斑驳,满布岁月痕迹,树干笔直冲向云霄,枝繁叶茂交织连理,远远望去,整个姿态宛如龙凤呈祥,令人不禁称奇。
当平陆县洪池镇南王村党支部书记郝为民介绍,这两棵古柏乃是三千年前周武王为纪念虞芮二君所栽种时,心中的疑惑瞬间有了答案。回溯历史,虞芮二君互让闲田,最终百姓受益,由此相互谦让、和谐共处的精神被后世传颂,和合文化得以绵延至今。
“连理双柏一雄一雌,还挨得这么近,长得如此高大笔直,是很少见的。”郝为民笑着说,“虽有传古柏分属两县,但在管理与保护上却不分彼此,齐心协力。”当年,有人妄图砍伐柏树,是两县闻讯而来的村民挺身而出,共同守护,才使古树安然保存。
这两棵古柏,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们是古时虞芮两地和睦相处、深厚情谊的生动写照,更是当今平陆和芮城两县对和合精神崇尚的具体体现,铭刻着两县人民对和谐共处的不懈追求。
郝为民还提到:“檀道庙所处的位置虽在平陆县南王村的村政管辖范围内,但在两县百姓的心中,檀道庙自始至终是两县共同拥有、共同治理的文化圣地,这是没有争议的。”在这里,民风民俗蕴含的道德力量超越了制度的界限,和睦相处的温馨景象无疑是“虞芮让畔”仁德之举的又一次传承。
这曲关于谦让与和谐的赞歌,在这片土地上一直被传唱。有幸目睹和亲历这一切的人,想必一定会被这种源自内心深处对善良和美德的坚守而触动。
巍巍殿宇,诉说文明华章
古柏之后,便是献殿,是庙内仅存的古建。其上张贴着几副楹联,可谓精妙绝伦。“诵读诗经伐檀道上声声远;追思圣母赐子情中代代亲”“龙凤二柏华夏少;社火两县人间稀”,横批“今古奇观”,可说将此地的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石碑记载,献殿是与正殿同时重修于元代,为祭祀三位圣母摆放供品之殿,曾于明天启二年、清康熙五年、清嘉庆十三年等历经多次修缮。在献殿外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几块石碑,尽管经岁月侵蚀多有斑驳,但依然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据说献殿外东西两侧,原本各自放置着一丈长的大供桌,东边的供桌属虞,西边的供桌则属芮。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举行庙会,两地百姓便会在自己所属的供桌上摆满丰盛的祭品,行三拜九叩大礼,以此来表达敬畏与感恩之情。
而最为特殊的是,在献殿的北墙上,东西两侧各嵌有一碑,同为道光二十三年立的重修布施芳名刻碑,不同的是西侧为芮城所立、东侧为平陆所立。两块石碑,相互映照,共同见证了两县人民携手共筹共建一庙的佳话,真乃“今古奇观”。
而在石碑上,有“平陆县福建省台湾道仝卜年施银”字样记载。仝卜年,这位平陆县的骄子,曾以台湾知府的身份奉旨担任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望。他的名字出现在此,无疑为檀道庙又增添了一份荣耀。
现有正殿是原殿被毁后,1994年由当地民众依据记忆,在原址上重建的。因殿内正中供奉着后土娘娘,故而檀道庙又被称作后土庙。然而,此庙又与万荣后土祠不同,这里后土娘娘两侧的送子娘娘、司药娘娘被亲切地唤为“虞芮二圣母”。有一说,原来这里建有虞芮二君庙和后土庙,然因沧海桑田,金兵入侵中原,虞芮二君庙和后土庙皆毁于战火。后来,闲田百姓改二庙为一,祭祀虞芮二圣母于后土圣母两侧,从此开启了一段新的文化传承篇章。
“龙凤二柏华夏少,社火两县人间稀。一庙内后土文化与和合文化相融合,也是少见。”郝为民满脸自豪地说道,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和三月十八,这里锣鼓喧天,游人如织,客流量可高达四五万人。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不仅是为一场简单的庙会,更是来接受和谐文化的熏陶,以愿家庭和睦、生活美满。
正殿后还有一座殿——圣母大殿,是2015年新建的,十分宏伟,为庙委会筹资所建。殿外立有一碑,由著名书法家赵望进题写,让大殿多了一份艺术美感。殿内墙壁上绘有“周朝见闻”“问道还乡”“虞芮让畔”“女娲补天”等故事,这些壁画色彩绚丽,笔触细腻,将一个个古老的故事鲜活地呈现,承载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
古往今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庙为名,将对和谐美德的向往和坚守代代相传,并深深扎根在了地域文化之中,激励着后世子孙不断追求美好。
薛丽娟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