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年的钟声在岁月的长河中悠然敲响,那雄浑而悠扬的声响,似是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携着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憧憬,在广袤天地间悠悠回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旧岁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在这钟声里缓缓合上,其上缀满了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无论是风雨如晦的黯淡,还是阳光灿烂的明媚,皆成为过往岁月里珍贵的注脚。
元旦,这崭新一年的初始,仿若破晓时分穿透云层的第一缕曙光,驱散了长夜的黑暗与寒冷,为世间万物带来了光明与希望。它是时光长河中的一座明亮灯塔,引领着我们告别昨日的疲惫与迷茫,怀揣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期待,毅然踏上新的征程。
元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不同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新年起始时间。例如,古埃及人以尼罗河泛滥的时间为新年之始,而古罗马人则以三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在中国,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元旦日期并不固定,夏朝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为正月。直到汉武帝时期,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元旦的日期逐渐统一。1912 年,孙中山宣布采用公历纪年,将公历 1 月 1 日定为“新年”,但当时仍不叫“元旦”。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公历。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公历 1 月 1 日定为“元旦”。
在不同的文化中,元旦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在西方,元旦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跨年派对、烟花表演等。在这一天,人们会回顾过去一年的经历,展望新的一年的希望和梦想。在中国,元旦虽然不如春节那么隆重,但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们会在这一天放假休息,与家人朋友相聚,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元旦这个一年中最为特殊的日子里,回首过往,那些在风雨中奔波的日子,那些在困境中坚守的时刻,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虽渺小却璀璨,点缀了我们的生命长河。每一次挫折与磨难,皆是成长的磨砺;每一滴汗水与泪水,都凝聚着奋斗的力量。在旧年的时光里,我们或许曾在梦想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或许曾在生活的重压下疲惫不堪,但正是这些经历,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的内心,让我们学会了在风雨中勇敢前行,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而新春,恰似一位身着盛装的佳人,迈着轻盈的步伐,袅袅婷婷地走来。她带着大地复苏的消息,带着百花盛开的预告,带着春风拂面的温柔,将希望与生机播撒在每一寸土地。那漫天飞舞的瑞雪,宛如一群洁白的精灵,在空中翩翩起舞,而后轻轻地飘落于山川、田野、河流之上,为世间万物披上一层圣洁的银装。它们在消融之际,化作涓涓细流,滋润着干涸的大地,唤醒沉睡的生命,仿佛在轻声诉说着:“春天,即将来临。”“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元旦象征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新的机遇。让我们将过去的烦恼与忧愁统统抛却,如同抖落一身的尘埃,轻装上阵。让我们在元旦的晨曦中,沐浴着新春的希望之光,怀揣着梦想的种子,以坚定的信念为锄,以辛勤的汗水为露,在岁月的田野里精心耕耘,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收获累累硕果,绽放生命的华彩。
作者简介:
杨稳定,男,山西运城市人,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盐湖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黄河文艺》特邀编审。1979年开始发表习作,先后在《电影创作》《乡镇论坛》《山西日报》《河东文学》和《中国作家在线》《西部散文(原创)》等国内报刊杂志、文学网络媒体发表散文、报告文学、通讯报道、人物纪实等多种体裁作品近八百篇,累计150余万字。多篇散文作品在国内征文大赛中获奖。<br>标题 : 岁序新启,元日待春归_散文_杨稳定<br>发布位置 : <br>联系人:啵啵小奥特<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