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你见过打泥墼吗?
亲爱的朋友,你打过泥墼吗?
如果没有见过或打过,那就听我给你说一说这个稀奇的故事吧......
打泥墼,顾名思义,就是用泥打成的土坯。它比用土打的胡墼大好几倍,是盘土炕的主要建筑材料。
打泥墼,是农村老家在上世纪80年代前一种常见的活儿。
小时候,我就经常在村里巷里的打泥墼现场跑来跑去、玩耍打闹。
长大后,又跟着父亲曾打过三次泥墼。一次是在1966年7月,一次是在1968年7月,一次是在1979年7月。
这三次打泥墼,都是有原由的。
1966年之所以打泥墼,是因为要给爷爷奶奶盘新炕。爷爷奶奶住的土炕虽然是解放前盘下的,但仍然完好、又没有塌陷。可由于当时生产队在麦收之后开展
了个“今年看粪堆 明年比粮堆”的积肥沤肥运动,并要求10年以上的土炕都要全部打掉。故,爷爷奶奶的土炕就在必打之列。此时,作为担任村大队主要
领导干部的父亲当然就要带头、就要积极主动地将爷爷奶奶住的土炕打掉。打炕时,我在场,亲眼看见爷爷奶奶的眼圈都红了......
当年9月,孝顺的父亲就亲自动手,用新打的泥墼给爷爷奶奶房里的土炕盘成了。
1968年之所以打泥墼,是因为1969年正月我要结婚。故父亲就在7月将泥墼打好了。同年9月,父亲便用新打的泥墼将新炕盘成了。
1979年之所以打泥墼,是因为老家扩了一座新院子并盖了三间房,故要盘个新炕。
对于这三次打泥墼,我是跟着看、跟着学和跟着干的,至今印象都很深,一想起来往往觉得生动而有趣。
通过看、学、干,我从父亲的实践中摸索出了打泥墼的规律和要领,这就是“三个阶段、二十个环节和严把六关”。
何谓“三个阶段、二十个环节”?其具体内容是:
准备阶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个阶段一切要从早,也就是要早筹划、早动手、样样数数都检点,以做到“万事俱备”。每次打泥墼,父亲在夏收
之后就忙活起来了。这个阶段有八个环节:一是,定时间。即就是定在什么时候打泥墼。这个时间,一般是在阳历7月中旬左右,因为此时已入小暑,气温
高、雨量少,又有麦草等,是打泥墼的最佳时间。二是,选场地。即就是优选打泥墼的场地。选场地的要求为:“一平”——指的是地面要平整,不坑凹;
“二瓷”——指的是地面要瓷实,不松软;“三高”——指的是地势要高,排水通畅,不积水;“四宽”——指的是场地要宽阔,不窄小。当时,我的父亲
就把打泥墼的场地,选在符合上述要求的自家门口南边碾麦场。这样,既近,又方便、又利于干活。三是,备好土。即就是备好打泥墼所用之土。这种土,
必须是没有任何杂质和沙石的黄粘土。四是,备全麦草物。即就是要准备好三四寸长的麦草、麦秸和麦衣。五是,备足草木灰。即就是备好一大洗脸盆正儿
八经的、纯净的草木灰。六是,备好母子。即就是备好硬邦、标准的模具。七是,备全拍打工具。即就是备好石杵、棒槌、窄条木板和有角有棱的半截砖
头。八是,和好泥。即就是将土渗透水后,加上短麦草和麦秸反复用铁锨和、用脚踩,像揉面一样达到有拉力、有筋道。
拍打阶段。“一行胜千言,实干论输赢”。这个阶段,父亲把它称做是“实打实”阶段。它有十个环节:一是,摆放母子。即就是在选好的场地,把母子放
平、放正,不能一边高一边低,更不能歪歪扭扭。二是,撒麦衣。即就是给母子内的地面上要撒一层较厚的、匀称的麦衣,以利挪启泥墼。三是,撒草木
灰。即就是给母子内径四边撒上草木灰,以利母子与泥墼相分离。四是,抹泥墼。即就是一人用铁锨将和好的泥一锨一锨往母子里倒,一人用泥批边摊、边
按、边抹,以做到实在、无缝、达标准、面边光。五是,清理母子。即每抹完一块泥墼,就要将整个母子用泥批彻底刮一遍,尤其是母子内径四边和母子上
面四边更要刮干净,以使泥墼毛坯四边平光。六是,严实覆盖。即就是用麦衣先撒一层,然后再用麦秸对刚打下的泥墼进行覆盖,约需两三天,以防曝晒和
裂缝,以让其慢慢阴干。因为此时的太阳是很毒的。七是,拍打泥墼。即就是当泥墼凝固好了,表面也不沾手了,就要进行拍打。拍打约需两三次。八是,
精心护理。即就是对拍打好的泥墼仍要覆盖较厚的麦秸,以防裂缝。同时,还要备好雨具,以防雨水侵蚀。此举约需三四天。九是,平行挪位。即就是在泥
墼阴干七八成时,用母子将泥墼套紧平移到另一个地方。移后,再覆盖上麦秸。这样做,是为了加快泥墼阴干的速度。十是,启揭泥墼。即就是在挪位约两
三天后,就将泥墼启揭起来,然后再按照丁子形一块一块靠住斜立起来。这样做,是为了通风透光干的快。此立晒过程,也约需两三天时间。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说明,每次打泥墼,父亲都要多打一两块,为的是做个防备与应急。
从以上看,从打泥墼(jī_到晾晒干一般约需十天到半个月。但,这还要由天气好坏和温度高低来决定。
第三,是寄存阶段。“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泥墼打好了,干透了,但绝不能万事大吉。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心血东流。这就要求,必须及时地把泥墼
抬运到家中,寄存在合适的地方。这个阶段,有两个环节:一是,抬运。即就是用人抬和拉运的方式将泥墼转到家里。用人抬,则是两个人用木杠子一次抬
一块。抬时,泥墼要用粗麻绳搂住垫烂鞋的底部立着抬,后面的人还要用一只手护着防止摇摆。用小平车运,每次可运两三块,并要斜靠在小平车一边的车
帮上,在人的护送下,平平稳稳往回运。这两种方式,父亲都用过,第一二次是用人抬,第三次则是用小平车运了。二是寄放。即就是寄放到安全、避雨、
通风的地方。抬运到家后究竟放在什么地方?父亲早就收拾好偏院的柴房,并在地上摆好了两排两平整砖高的砖头。放时是有讲究的,一要靠墙斜着放,二
要放在砖头上,三要在放好后的每块泥墼之间夹上几根禾杆。这样做,父亲说是为了不怕倒、不怕压、不怕潮和通风透气。
作者简介:徐信安,永济市开张镇东开张村人,历任公社革委会主任、公社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务。退休后先后编辑出版《求
索之声》《改革之声》《奋斗之声》“三部曲”,共十三册500多万字。<br>标题 : 打泥墼jī(上)_散文_徐信安<br>发布位置 : <br>联系人:bfdg3<br>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