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寄存泥墼(jī)的过程中,父亲是十分小心和细心的,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着每一个角、每一条棱、每一块用血汗打成的泥墼。
何谓“严把六关”?其具体内容是:
一关是,严把材料关。父亲曾说:“材料是泥墼的生命。”因此,他对打泥墼的各种材料都很上心,特别是对“土”这一主要材料更为上心。我们村的土,有碱土,有沙土,有垆土,有黄粘土。经过比较,父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黄粘土,而且是纯纯正正的、无任何杂质的黄粘土。选好后,无论路程有多远,他都用扁担一担一担往回担并折成长方形的堆子放在场地上。第三次打泥墼时,家里有了小平车,父亲才不用扁担担土了。
二关是,严把母子关。泥墼标准不标准,关键看母子。因此,父亲从不借用别人的母子,而是用硬杂木自做母子。我记得,那时他是用家里一块干透了的槐木板做了一副母子。解板时,还是我和他拉的锯。母子的尺寸为:长2.1尺,宽2尺,高1.5寸;四边木框宽度为1.2寸。母子的四边都是活的连结,其中一个角是可以打开的。当时,我不解地问父亲:“爸爸,你为什么不借个母子,而要下苦自己做母子呢?”父亲笑着说:“用自己做下的放心!”。
三关是,严把和泥关。和泥,关系到泥墼的质量。泥和得好,打下的泥墼就结实耐用;泥和的不好,打下的泥墼就容易破损。父亲和泥要走三步棋:头一步是在长方形的土堆上面先打几个小畦,然后用水慢慢渗灌。渗土的水不能用巷西头的咸水,而是要用从500多米以外村北龙王庙井里担的甜水。第二步是待土渗透后,将麦草撒进去,将湿土不停加进去,用铁锨翻和。经过“翻和——加麦草——加湿土——再翻和”的循环往复,整个渗土就和完了,这叫用锨和泥。对于这种方式,父亲是不满足的,他还要用脚踩着和泥。踩泥时,他把裤腿挽得很高,让我用铁锨将和的泥一锨一锨倒腾到另一个地方,倒一层他踩一层。如果麦草少,就再加些;如果泥硬,就加点水;如果觉得麦秸少,再适量加些。就这样一层一层地踩,直到将原用锨和的泥踩完。踩完第一遍,父亲还要踩第二遍。踩第二遍时,仍然要将泥一锨一锨倒腾到原地,倒一层泥,踩一层,直至将第一遍踩的泥踩完。接着,还要将泥倒腾个地方再踩第三遍。
经过用锨和泥、用脚三遍踩泥、加之又倒腾三次,父亲才认为“泥和到位了”。此时,泥是和好了,但我的父亲却成了个汗流浃背的“泥人”了!
第三步是凝结。就是和好泥后,不能立即用,而是用铁锨折成园锥形且抹光,让泥凝结凝结,用村民的话说叫“绣一绣”(方言xiù),以增强泥的凝聚力和韧性。
四关是,严把抹泥墼关。抹泥墼是打泥墼的基础。抹时,父亲让我用锨将和好的泥一锨一锨往母子里倒,父亲则用泥批一一摊开并狠狠地按一按。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用铁锨铲泥时,要先把泥翻个个,用锨“扎一扎”(方言zā);“扎”(方言zā)后,再翻个个,用锨“扎一扎”(方言zā)。之后,再把泥往母子里倒。这样做,也是为了增强泥的韧劲。一个是摊泥时,四边泥的高度必须高出母子的高度约四五分寸,达到约2寸;从四边到泥墼中心必须慢慢凸起来,比边上的高度再高约四五分寸,达到约2.5寸。这样做,是为泥的收缩留下余地,为拍打泥墼留下空间。抹完后,还要用泥批将四边和面部齐齐收一收,以达到光光亮亮。
五关是,严把拍打关。拍打,决定泥墼的强度大小、结实程度。怎样拍打呢?拍打的方式是:或是用石杵子打,或是用棒槌捶,或是用窄条木板拍。父亲拍打时,是三种工具交叉使用。拍打的顺序是,先四边再中间,接着再由中间到四边,连续反复几次。拍打泥墼的标准为,厚度要达到1.6寸,中间凸起的高度要达到2.1寸,且面光而瓷实。在拍打时,尤其要注意四角的拍打。拍打四角,我往往用的是半截砖头。拍打泥墼的响声,是有节奏的,是很好听的,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六关是,严把护理关。“会打不会护,不如家中坐。”对于拍打成的泥墼,要像看守银壶一样看守它,仍需要覆盖较厚的麦秸防曝晒、防裂缝,仍需要备好防雨器物。护理的过程,也是阴干晾干的过程。在这个时间段,父亲是高度警觉的,每天都要看几次,有时端着饭碗也要看一看。
“关老爷是出五关斩六将,咱是把六关保质量。”父亲这句话虽然朴实,但却说出了严把“六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阶段”、“二十个环节”和“严把六关”的苦斗,泥墼终于打成了!这时巷里人都跑来看,这个说:“这泥墼打的结实,真美!”那个说:“还是徐头(对父亲的称乎)打的好,是咱巷头一份!”......
有一天,我问父亲:“打泥墼的真经到底是什么?”父亲不加思索地回答:“打的是人品。”对于这句话,我想了又想,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人品决定‘作品’。”既然如此,那么老父亲三次打成的泥墼这个高质量高标准的“作品”,岂不是他“吃苦耐劳、认真扎实、争强好胜、精益求精”优良品质的体现和结晶吗?
人常说:“汗水是金。”三次打泥墼的实践,不仅使我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而且使我从父亲的身上学到了许多。这些难得的“无价之宝”,成了我尔后前行的动力和力量。
亲爱的朋友,当你听完打泥墼这个动人故事时,你有什么感想呢?
你一定会说:“打泥墼这个活,没想到程序就那么多,就那么费时、费心、费力,真是太不容易了!”是的,打泥墼虽是个粗活,可却也是个细活,是一环套一环的,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的。如果不按程序走,功夫下不到,那是根本打不成的。
你一定会说:“可惜今天再也看不到打泥墼这个有意思的活了!”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升华,打泥墼这个活儿早已消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了,可它的历史作用仍在,深刻影响仍在,美好记忆仍在,且不时闪耀着文明的光华!
作者简介:徐信安,永济市开张镇东开张村人,历任公社革委会主任、公社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等职务。退休后先后编辑出版《求索之声》《改革之声》《奋斗之声》“三部曲”,共十三册500多万字。<br>标题 : 打泥墼jī(下)_散文_徐信安<br>发布位置 : <br>联系人:波罗密心经<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