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梯子崖,北魏栈道成风景

2463 0
发表于 2025-1-5 18:12: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黄河大梯子崖一旦被人们认识,便迅速成为攀登者的打卡胜地。有君问,何以被称作大梯子?是因为其垂直陡峭如剑倚天,形若通向九霄云间梯子,故以其形而名。曾数次登临,并不厌其烦,只为领略那苍茫与旷远气象,海阔与天空廖廊。凭立崖头俯瞰,脚下的黄河只似一条丝线飘忽不定,远处的龙门仿佛笔墨泼洒时溅落下的一个圆点。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顷刻间心旷神怡油然而生,岂止一个美字就能了得?吾辈生来畏登高探险,却时常为风景名胜陶醉,谁似我故乡壮哉。顿生天地之间万物轮回,我等于世何其渺小的感慨。
梯子崖,北魏栈道成风景
天造自然,鬼斧神工;人慕自然,敬畏无限。这就是我对黄河大梯子崖风景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印象,时历久而意愈弥远。黄河大梯子崖又名黄河天梯,天梯龙门,位于河津境内晋陕大峡谷东岸。大自然界万物竞奇的造化,人类往往难以究其根源,常以神话传说述说,大梯子崖也不例外。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虽三过家门而不入,却在龙门山附近遇到蛟龙的阻扰,工程无法进展。大禹无奈之下,便凿出这条通天石梯(梯子崖),登上天庭,向天帝玉皇告状。天帝遂遣天兵天将收服蛟龙,并令其协助大禹治理水患,于是大禹口汤汤然通焉。

传说是美丽的,现实也很丰满,梯子崖是一条人工栈道,开凿于北魏时期,向来有“天下黄河第一挂壁天梯”的美誉。细究之,梯子崖是在悬崖边依地势,人工开凿的之字形古栈道,沿途一数,全程由365级组成,梯幅宽四五尺,台阶参差错落不齐,垂直高度达120米,陡陡然其情景盛哉。徒步向上攀登,果然陡峭,几乎九十度垂直的石梯竖立面前,偶尔向旁边一看,深壑幽幽不见沟底,虽然设有防护栏杆,依然令人头晕目眩极感恐惧。梯子崖年代久远,虽历经风雨剥蚀,凿痕却仍清晰可辨。抬头望去,如在一块竖长的石头上雕刻出来一样,地形险峻而风景独特,巧夺天工既令人震撼。
梯子崖,北魏栈道成风景
仰首如剑倚天的梯子崖,常常让我们想起陆定一先生,他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老山界》一文读来依然充满着强烈的感动:“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借用该文于此,应是恰如其分,不由得感慨道,这真是我生平很少见过的奇观。一路走走停停,不时以登华山苍龙背自励。每每登上梯子崖顶,只觉得离天好近,有若误入王母瑶池仙境,伸手可摘星辰。北瞰石门急浪涌来,南眺龙门飞鲤跃去;东仰瑰丽风光天庭,西扼大河关隘天堑,万千气象扑面而来,渴望着将天地万物拥抱怀中。
梯子崖,北魏栈道成风景
遥望九曲黄河浩浩荡荡,天际斜阳里破石门而出,奔禹门而去,远天下而近风景,生出万分感概来。在这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北魏时期曾建有三座古城堡,为云中城、倚梯城、万岁堡,全然都是屯兵之所。而梯子崖则为古战争的据险关隘,一人在此把关,千军万马难过,古陷阱和关口门栓等遗迹,依然历历可见。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倚梯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垒石为之,东北两面据岭临谷,西南两面俯眺黄河,悬崖绝壁百余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之上口也。以城在高岭,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城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碑今现在。”

有史迹存在,风景便不会枯萎,身临其境才更叹其险。从梯子崖归来,终有凯旋之意,回望壁上凿痕,犬牙交错,正所谓刀削斧砍,凿石穿崖,巍巍峨峨直通天庭,黄山云梯也是如此。我对人间奇迹生来心怀敬畏,缭绕白云似在眼前萦绕,真有意扯一片在手轻舞。当年国民革命军新八师二十三团,就是由此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一举收复龙门山阵地。阵亡连长以下黔籍官兵271名,热血染红天梯每个台阶,一座耸立于黄河岸边的纪念碑将他们铭刻于世。行至半山腰处,崖边处凿有一石窟,两边对联为:云梯万丈天台近,雪浪千层紫竹通。横批:慈航普度。我赞叹:虽是风景胜地处,佛禅之意却亦足矣。

冯建国/文  来源: 古运新城
28316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