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赵银平——古虞苹果人 (上)

2129 0
发表于 2025-1-6 16:19: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赵银平——古虞苹果人 (上)


2009年10月27日。晴空万里。

一架空客320型民航飞机从北京国际机场腾空而起,它穿过蓝天,飘过东海,在日本东京机场缓缓降落。

舱门打开后,平陆县果业局局长张贯中和随同的11名平陆乡土苹果专家在空姐们彬彬有礼的问候下徐徐步出飞机。他们是自费前来考察学习日本青森果园先进的苹果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临行前,县长任秀红为他们举行了送行仪式,特别嘱咐他们,一定要学有所成,回来后在自己的乡镇区域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平陆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平陆果农走出国门考察学习取经,这意味着平陆的果业生产将会有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将会有一场风起云涌的巨变,这意味着早已扬名天下的平陆苹果将会以更加亮丽的风景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2009年10月26日,也就是果农们出国考察的前一天,平陆县委、县政府在县人民礼堂召开了全县果业发展攻坚和技术人才培训千人动员大会。县长任秀红发表了《强化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提升果业发展水平》动员讲话。

千人会场鸦雀无声。

县长清秀的面容泛着红晕。“同志们,今天把大家请回来,召开我县有史以来首次农村技术人才管理培训会,我和大家一样,心情十分高兴,也十分激动。大家都是来自果业战线第一线的乡土人才、管理能手和专家,你们不仅是18万果农的杰出代表,也是全县的宝贵财富,正是有了大家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平陆果业的希望,才奠定了群众增收的基石。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同时,对果树专家、高级农艺师白姚期教授在百忙之中,莅临我县传经送宝、指导工作表示诚挚的谢意!”

会场掌声雷动!

“在果树冬管的关键时节,县委、县政府召开这次会议,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体系,千方百计提高果树管理技术,千方百计提升果业档次,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切实把苹果树变成群众的摇钱树。”

任县长热情诚挚的讲话,使到会的果农们心里倍感温暖和激动。

如果你了解平陆苹果的过去,如果你了解平陆苹果的发展历史,如果你了解平陆果业的现状,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意识到这的确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会议,你就会理解果农们此刻激动的心情!

在此,我想从一位苹果老人的故事说起。
赵银平——古虞苹果人 (上)


那是1948年仲秋的一天,平陆县老县城太阳渡。

在发着吼声、翻滚着黄色波涛的黄河水面上,一只木船由太阳渡口向河对岸的陕州城方向艰难地漂摇着。船上的旅客中有一位30岁出头,中等个子,提着简单行囊的农家汉子。只见他凝视着击碎在船头噼啪作响的浪花,心情似乎显得沉重不安。

这位船客的名字叫赵银平(又名赵子恒,1916农历正月初10~2001农历7月22日),是平陆县一区杜马村(现在的杜马乡杜村)农民,他此行是为生活所迫前往河南灵宝打短工谋生的。

赵银平来到灵宝县焦村乡西张村,一位善良的农民王宝拮收留了他。在这里,赵银平新奇地发现:这里有大片的苹果树,所结果实个大味鲜,收入又高,农民生活也因此比较富裕。他想:如果在家乡的土地上也能出现大片大片的苹果园,百姓们的生活不就好过多了吗?

因为,那时的平陆山区,尽是荒山秃岭、干涸的旱塬和块块贫瘠的土地,全县的3195条干支毛沟、24座塬面、268座山、70多个滩上,没有人见过有什么苹果树,只有若干秋果树,所结果实状似核桃大小,吃着如同烂套(旧棉絮),一亩地年产粮食也不过百把十斤,备受蒋阎军警“拉锯”干扰,解放不到一年的群众生活依然十分艰难。想着家乡如此贫穷,赵银平很想把自己的幻想变为现实。他在打短干活期间,抽空就拜访行家,学习苹果的栽培修剪技术。这里的人们告诉他,灵宝的苹果是在日本留洋的李贡先生从日本引进的,才使灵宝人得了苹果的福。一位叫赵章季的(中共地下党员)鼓励他,一定要有信心把家乡的苹果发展起来,让大家生活都好过点。留洋生的精神和赵章季的话使赵银平更加树立了为乡邻们办好事的决心。1950年春,赵银平回到了阔别两年之久的杜村,他首先在自家的院里试栽了一棵他用棉袄换回的伏青苹果树(此树直至1980年才枯竭),也就是平陆52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棵真正的苹果树。
赵银平——古虞苹果人 (上)
第一棵苹果树的试栽成功,赵银平十分欣喜。当年冬季和1951年春,他先后到灵宝用自产的百合、柿饼换回了75株小国光、青香蕉、纹锦品种,在自己的地里栽了6亩样板园,并带回些鲜苹果让左邻右舍品尝,动员大家栽植苹果树,还四处挖回奈树苗培育了一亩二分地。之后,1952、1953两年,每逢春季他都要赶到灵宝引回枝条发展苗圃,并移送给本乡的杜村、柏池、贤良等村的群众。每到秋季苹果收获时,他又都要赶到灵宝察看各类苹果的生长情况和学习苹果树的管理技术。

1954年,杜马成立了初级社,他把自己的6亩果园和一亩二分苗圃全部交给了社里,并动员村干部大面积发展苹果树。由于干部们不同意他的想法,有一天他就在这些干部家里跑了三次,村干部们终于同意了他的想法,并由他带领指导社员将苗圃移栽成120亩,赵银平还义务对已成形的原6亩75株果树进行管理。

1956年转入高级社后,他又反复寻找社、乡、村干部,希望在全社大面积发展苹果树。这次又经过三年时间(1956—1958年),分别在杜马乡的东坪头、马村、杜村、辛庄发展了大面积的苹果树。

就这样,赵银平在9年(1950—1958年)的时间里,往返灵宝18次,自费300余元,引回苹果品种17个,玫瑰香葡萄品种1个。在自己的家乡发展起了苹果园,并受到时任县长郭逢恒授予的林业绿化二等模范嘉奖。

那时,在平陆栽植苹果树是件新鲜事,以粮为生的百姓们,很不乐意在田园里栽上树木。赵银平要求村干部动员大家栽植苹果,有些村干部说他是添麻烦;他要求不要光栽沟坡,要往大块地里栽,以后生产苹果多了便于汽车运输,但有人说,大块地是生产粮食的,栽树简直乱了套;有的人嫌地里栽上树耕作不方便,又影响粮食产量,很不满意。于是,犁地时将树苗耙倒、刺烂、折坏。还有人索性将树苗拔掉。见到这种情况,赵银平十分心疼,便挨户动员大伙要保护好树苗,把拔掉的树苗重新栽上。
赵银平——古虞苹果人 (上)
赵银平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他学习苹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学得比较好,对事物发展思路也比较开阔。当他看到群众对苹果树不爱护的情况,便积极建议社领导成立了园艺队,把果树统归园艺队管理,由他给大家辅导管理技术,这样,果树才真正得到了保护,由他带出的技术管理员也滚雪球似的不断增多。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赵银平所在的辛庄乡与辛店乡、城关乡合并为城关公社,又称火箭公社。随着行政区的扩大,赵银平又思考着怎样能在全公社把苹果树发展起来。他喜欢书法,甚至想当一名农民书法家。一天,他到书店里想买些书法之类的书籍,却发现了《米丘林全集》和《中国果树品种目录》两本书。伟大的园艺家米丘林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他,《中国果树品种目录》一书也使他大开眼界。他禁不住掩卷联想,自己虽然不能做到米丘林那样大的成就,起码也要把全国的好苹果品种在本县发展起来。如能把全国的各类优种水果引入全社并能在全县发展起来,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前景啊!想到此,赵银平心情十分激动,他连夜向公社领导起草了一份在全社发展水果业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书记谢中令、副书记杨心德的支持,并鼓励他说:“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你就大胆干吧!”

公社党委也确定了在全社首先以发展苹果业为主的方案,并成立了六人小组,由赵银平带队到灵宝参观取经。他们经过七、八天的参观,回来还带回了70余斤各种苹果。公社党委决定,这些苹果一个也不准吃,把它分装成一百几十个小网袋,分别送往社直单位和全社各地悬挂,作直观宣传。当年10月,公社建立了57人公社园艺队,筹集240亩耕地交给园艺队抓紧时间搞育苗,先把杜马建成苹果基地,同时在全社的张村、辛店、杜村、马村、仝家场、后沟五个地方发展苗圃200余亩,其中80亩是热性水果。

苗圃就绪后,赵银平根据《中国果树品种目录》一书上的介绍和自己在发展苹果期间交往的关系,先自费发函联系,尔后便不顾一切地到地购买枝条。

1959年正月初二到河北昌黎引回苹果品种62个、梨品种11个、桃品种2个;7月到辽宁营口引回苹果品种5个1万枝条;11月、12月到清徐、临汾引回葡萄品种2个、桃品种20个。1960年1月到安徽砀山引回梨品种2个1万枝条;2月与四川苍溪用空运方式为对方提供苹果品种80个,换回梨品种1个1000枝条,从山西果树研究所引回苹果品种16个。

引回大量各色品种后,园艺队也由57人扩大到200余人,于1960年4月份前完成了嫁接任务。在此后直至1969年的9年时间,赵银平用自己养蜂挣的钱,先后从河北兴城、辽宁的旅大、鞍山、福建的郑和以及灵宝等地引回苹果品种27个、梨品种28个、葡萄品种12个、桃品种12个。

继1960年130多万苹果苗和70多万其它水果苗嫁接成功后,1961年春,公社党委全面发动全社机关干部、各村群众突击完成以苹果为主的移栽任务,很快实现了平陆有史以来的第一批苹果生产基地。同时还为圣人涧公社、张店公社、常乐公社、曹川公社及县直单位提供苗木12万棵。随着苹果园的大面积普及,懂得果树管理的人就显得太缺乏了,赵银平每天都忙于辅导本社和外公社前来学习管理技术的果农。为了更好的辅导大家,赵银平自费购买了大量果树管理书籍,组织园艺队员们培训提高技术知识,然后分处分片具体指导传授经验。

1961年3月,全县的5个公社又分为13个公社。由原火箭公社改名的张村公社分为留史、张村、杜马3个公社。赵银平所在的杜马公社新党委以老园艺队为骨干,再次建立了公社园艺队,新的队伍在赵银平的指导下,又用了3年时间,把苹果普及到村村户户,人称杜马为苹果公社。赵银平所在的杜村就发展到300多亩。张村公社在书记谢中令的率领下,也重建了园艺队,专门发展苹果业。1962年,新任书记同样以发展苹果业为经济突破口,积极发展苹果业,很快赶上了杜马公社。留史公社在分社前发展得差一些,但在两个公社的带领下,也迎头赶了上来,其它公社在这3个公社的影响下,也发展了不少苹果园。
赵银平——古虞苹果人 (上)
1966年,赵银平的愿望基本变成了现实,全县发展苹果业的地方都尝到了苹果的甜头。他所在的杜村就收入了7000余元,大队用此款为全村安装上了电灯。

全县在此召开了苹果生产现场会。

望着这激动人心的场面,赵银平眼里噙满了欣喜的泪水。人们都从心里感激这位为大伙开创致富之路的普通农民,尊称他为赵师傅或赵老师。笔者当年在长期采访赵银平期间,深深感到了人们对他的爱戴之情。

1966年到1979年,杜马、张村、留史几个公社在各公社的领导和赵银平培养的果树管理团队的努力下,成了全县有名的苹果公社。

1980年,平陆县委、县政府规划了将发展苹果业作为平陆经济拳头产品的蓝图,赵银平的愿望变得更为理想——

全县乡村都相继建立了苹果生产研究会、苹果生产协会、苹果生产研究组、苹果生产技术小组等机构。所有苹果园都迅速成了当地的经济优势。每至金秋,园园苹果就成了大把的钞票,富了一家又一家。苹果带来的巨大效益,使全县发展苹果蔚然成风,老苹果园不断更新换代,新苹果园如雨后春笋不断扩大。放眼全县东西数百里栉比连片的苹果树,似乎有一曲苹果之歌嘹亮在古虞上空。

苹果战,苹果战
富了农民千百万
万亩黄河滩果树要栽遍
村与村户与户果树连成片
三千古虞沟
沟沟要变花果篮
二十四条塬
塬塬都是聚宝盘
党政农家同心干
平陆苹果跨天檐
条山舞,黄河欢
小康日子呀在眼前
(请接下期)

作者简介:王正选 笔名:黄河风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文《怀念狼》《怀念鬼》《怀念贼》;报告文学《条山人家》《火凤凰》《古虞苹果人》《走出宋家河的女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黄河的儿子》一书,团结出版社出版。
283306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