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春节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它的起源古老而神秘,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情感。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那时候,人们敬畏自然,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被人们掌握,不同朝代的岁首各不相同,仿佛岁月的指针在历史的表盘上不断调整。
唐虞时代称年为“载”,夏朝称“岁”,商朝称“祀”,周朝称“年”,岁首的变迁见证了时光的流转和人类对时间的探索。
秦汉时期,岁首曾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中期以后,岁首改为正月初一,正月旦成为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举行大规模朝会,民间也将年节民俗活动移至正月之旦的“正日”,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那庄重的仪式中蕴含着对家族的敬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依然是朝廷大典,而民间在元日鸡鸣而起,先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那清脆的爆竹声,仿佛是在向过去的岁月告别,迎接新的开始。
隋唐时期,春节成为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尽显皇家威严;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唐代还出现了“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以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后在民间普及并改用梅花笺纸。
宋元明清时期,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官方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明朝北京民间春节,当家人元旦晨起,率妻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饺子、给长辈上寿等。到了清代,舞狮、舞龙、演戏、巡游等活动兴盛,春节显得更加热闹。
民国时期的1912年引进西洋历法,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1914年阴历元旦被定名为“春节”。但当局曾两度试图废除春节,均因民众抵制而未成功,最终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采用公元纪年,规定了春节等法定假日,“春节”成为旧历大年的称呼。春节期间,祭祀、庆祝、娱乐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热烈喜庆。人们阖家团聚,守岁迎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春节习俗得以弘扬,华夏民族稳固的基因排序得以赓续,华夏儿女的精神大树屹立长青。如今,春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时代特色,如看春晚、线上拜年、旅游过年等。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凝聚情感、传承文化的盛大佳节。
春节是历史的瑰宝,是时光的使者,是岁月的馈赠,是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了无数的欢乐与忧愁。在每一个春节,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春节,如同一首悠扬的岁月之歌,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
春节的基因如生命的密码,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