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的重大论断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大部署,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同步、差距大等难题提供了重要遵循。
做大优势产业,提振农村产业发展动能
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是源头、是基础。做大优势产业,就是要将地域特征鲜明、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气息浓郁的乡村产业,发展成规模、成特色、成体系、成气候、成品牌。
一是要因地制宜持续发展乡村富民特色产业。持续扩大“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品牌知名度,突出“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持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增强乡村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要加快“三产”融合,持续推进农产品深加工集约集**展。要加强乡村富民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推进“强”一产、“优”二产、“活”三产的发展路径。打造“村社一体,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多样化创新性实践,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建设优势产业集群。三是要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在农文旅融合上发力。我市不仅文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而且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度假优选之地。要提升资源整合能力,聚合上下游企业,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体育、农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依托解州关帝祖庙、五老峰、李家大院等知名景区,打造康养、避暑、研学等旅居小镇;依托传统村落、乡村文物古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优势,大力挖掘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集聚区等为支撑的乡村旅游点、线、面互动发展格局,构建系统、完整的乡村文旅产品链,持续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竞争力。
做强龙头企业,提升农村产业引领能力
农业龙头企业是在农业产业链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企业,通常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我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0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新认定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从数量来看,国家级龙头企业还有待增加。
一是继续强化龙头企业机制创新。坚持“围绕打造产业支持企业,通过支持企业壮大产业”的理念,不断强化创新引领,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生产能力、生态能力和经济能力。二是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金融支持。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金融机构,打造“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直通车服务模式,持续为涉农企业等经营主体提供便捷有效的金融服务。三是继续促进农产品产销“两旺”和物流畅通。全面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逐步完善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四是继续支持龙头企业扩能提档。探索推进农业农村投资集成改革,在土地、税收、财政资金引导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扩大产能、提档升级、丰富业态。五是继续做好企业品牌宣传推介。统筹好运城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和推广,加大涉农企业品牌宣传的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完善省级农产品营销平台,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特优农业从产品向品牌跃升,推动产业特色化、集群化。
做优人才环境,提供城乡融合智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为乡村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把握和挖掘乡村丰富多元的生活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大程度地吸引人才集聚、激发人才活力。
一是围绕“引资引智”继续实施“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和“头雁计划”,鼓励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享有相关权益,允许以投资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入乡;二是继续实施“运才兴运”行动计划,用好乡愁桥梁,支持有志人士、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带动更多百姓增收致富;三是引导工商资本入乡发展,培育一批城乡融合典型项目;四是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运城市人社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