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母亲与她的缝纫机_散文_张冰梅

2233 0
发表于 2025-1-8 17:48: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一)

打小,我是在母亲的缝纫机声中长大的。

于我,那声音好听极了,像童谣里轻快的歌谣,像门前大戏台上蒲剧悠扬的过门,像深井里汲上来的甘冽清水入瓮的声音,母亲就是那位音乐唱作人,她用双脚在缝纫机板上踏出的虽单调却充满生活节奏的曲子,是那个缺乏色彩的年代里最动听的音乐,与老院子里熟悉的一切,陪伴着我的成长。

然而,缝纫声远没有音乐浪漫,它的背后,是母亲长年累月透支体力付出的辛苦。

好多次晚上一觉醒来,母亲“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仍不绝于耳。睡眼惺忪里,躬身于缝纫机前的母亲埋头于一堆布料前,似乎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母亲常会在头顶的灯泡上罩个报纸叠的灯罩,那一柱光锁住她,把她的影子定格在墙壁上拉得很长,仿佛一位不知疲惫的巨人在与黑夜战斗。这柱昏黄的灯光下,母亲的背弯曲到几乎与缝纫机面板平行的程度,她右手不时转动机尾飞轮,双脚轻踩踏板,面前的布料穿过缝纫针脚迅速向后退去,一件件她亲手裁剪的衣服经过一番辗转腾挪逐渐成形,窗台下炕头上垒起的一堆堆“布山头”正被母亲手脚并用地一寸寸“攻陷”。

村子的夜晚总是那样安静。鸡在架上闭目养神,牛羊在棚下反刍,父亲与哥哥姐姐们炕上均匀的鼾声此起彼伏。母亲顾不上关注这些,她心下惦记的是谁家的新衣明天出门要穿,谁家的儿女婚期迫近得赶制出几套衣服,谁家的孩子过两天要参加学校活动等着新衣穿......但白天农田里的活正到了关键时候,只有晚上加紧做缝纫活才能两不耽误。

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干到深夜的母亲困到力不可支打起盹来,额头重重地砸在缝纫机头上,瞬间疼醒后,用手捂着揉一揉接着干,重复数次。经常,窗外的鸡都开始打鸣了,母亲还没有从缝纫机上下来。

(二)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好多东西是凭票证供应的,洋布罕见又稀缺。人们穿的衣服大都是用棉花纺的线织成粗布,染了色后按做棉衣裤的简单样子裁剪好手工缝制。衣服分单衣、棉衣、小大衣,后来条件逐渐好转后才有了外套一说。一家人的衣服鲜有做得特别合身的,为了能多几个人穿或多穿几年,大都做得又肥又大。扣子是用碎布片盘的,裁衣剩的长布条缝上边或一节麻绳就是系裤子的裤腰带。一家人的衣服多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穿短了缝上一节继续穿。当时流行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经济拮据,日子捉襟见肘,好多人家出门走亲戚借别人衣服穿。只有每逢年节时大人们才会下狠心给每个孩子做身属于他们的新衣裳。困难的家庭常年没衣服换洗,一年四季便少有换洗或者洗刷下晾干后再穿。全村最早学成裁缝的只有包括母亲在内的两个人,所以左邻右舍、本家的、远方亲戚的衣裳都送来让母亲做,费用不收取,母亲还要常常搭上线钱,过意不去的人会帮忙给纳鞋底或纺棉花。

穿衣是一家人的脸面,村里一些乡亲因能穿上一件周正合适的新衣挺直腰板自信、体面地站在人前,眼里有了光,幸福扬在嘴角,面前似乎盛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每每这时,母亲心下就会涌起无比的自豪与宽慰,足以抵消她夜以继日熬夜缝纫的辛苦,因此,长期伏案劳作导致脊椎变形让她的腰几乎弯成了“一张弓”,再也没能直起来,在母亲看来也是值得的。所以,对自己的老搭档——缝纫机,母亲像对待一位朝夕相处的战友一样充满着感激与喜爱。

(三)

母亲是1936年出生的,经历过战乱年代。自幼丧父的她,深知生活的艰辛,决定靠知识改变命运。她克服困难超龄进入完校学习,成绩突出连跃两级追回错过的时光,屡次受到学校表彰。与当兵的父亲成家后,她响应村里的号召外出学裁缝,因为有文化底子,同一批去的几个人只有她圆满完成学业,合格毕业。裁剪衣服很多地方是需要运用公式按比例计算的,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裁缝,没有数学知识是行不通的。

母亲学成回来后,家里买不起缝纫机,在村里农合社做缝纫活挣工分,每年能挣六七十个工。但这些工要全部拨给奶奶与小叔,因为爷爷过世早,按大家庭决定分家后奶奶带着还未成家的小叔需要帮扶。父亲每年不论自家有多难,都要先照顾到奶奶那边,自家工分不够了再从别人名下买,母亲给予完全的理解与支持。她觉得,孝是本分,人只要有一双手,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缺衣少穿,食不果腹的年代,母亲的前两个孩子都因奶水不足营养不良没能保住,一家人心里倍受煎熬。哥哥出生后,父母下定决心不论付出多大代价也不能让孩子受饿,花钱找奶母把哥哥奶了出去。奶母的费用是每月10块钱外加20斤碳,这在当时是个大数目。为此母亲没日没夜地伏在缝纫机上干活,只为能让哥哥吃上母乳有保证。除此之外,母亲每天傍晚还要步行五六里地赶到奶母家帮她干家务,做缝纫活,好让奶母产后恢复好有充足的奶水哺乳孩子,却完全忘了自己也是一位尚处月子里的产妇。每天安顿好奶母家的日常杂务后,母亲合衣躺下没一会天就亮了,她起来又一阵忙活方拖着一身的疲惫走回家。母亲至今走路快得好多年轻人都跟不上都是那个年月给练出来的。因为奶母哺乳费用不断上涨,哥哥前后换了两三个奶妈,这期间母亲抱着幼小的哥哥四处辗转的辛苦可想而知。她与艰难生活的较量有着所有母亲不服输的倔强。

(四)

农合社解散后,在父亲的支持下,母亲承包了村里的一台缝纫机,父亲自学搞维修保养。母亲一边纺线织布,一边把织成的布做成衣服。攒够几身后,在父亲的安排下,母亲随同村里在太原做事的人北上省城,去找父亲前些年当兵时,在军校结拜的太原籍给部队厨房送菜的干哥一家,看他们能不能通过其他门道想办法拿衣服换点钱用,当时不允许私人买卖任何商品。在熟人的指引下,母亲到太原后顺利找到了在柳巷附近中心医院上班的干哥的儿子,他把母亲领到家,一家人热情款待,悉心关照。他们留下衣服与母亲唯一能送上的礼品——外婆亲手纺线搓成的几把纳鞋底的线绳,给了母亲几十元钱与一些布票,干嫂子还特意送给母亲一对小孩的银手镯作为见面礼,并领着母亲去逛太原的百货大楼。这一逛,遇到了一件事。

在母亲与干嫂子逛完商场要离开时,卖布匹的柜台前围了好些人,一个外地的中年男人急得抓耳挠腮拖着哭腔,一再问周围的人能否帮他解当下的燃眉之急。母亲与干嫂子上前一看,原来是此人受乡亲之托到太原扯布料不小心给扯错了,再重新扯身上没有多余的布票。他反复强调,谁要了他这块布只需把布票给他,钱不用再付。但眼看大楼就要关门了却无人应他的诉求。当时一丈多布要用不少布票,而布料长短、质量与颜色恰好符合需求的人很难短时间内碰到。那个年代物资紧缺,人们手头的购物票证都是按家里人口一年的份给供应的,非常有限。

母亲了解情况后,从口袋里掏出用手娟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布票数了数,对那位中年人说:“这块布我要了,还有这几块钱你也拿上。”

那人喜出望外,欲把布递给母亲,但他看看母亲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穿着,对她说:“大姐,你确定需要这块布吗?可别因为这让你作难!”

旁边干嫂子扯扯母亲的衣角小声说:“你大老远跑来拿衣服换点钱也不容易,考虑清楚!”

母亲扭头低声说:“眼下他比我难,尤其是出门在外!我是个裁缝,这块布拿回去我好歹可以给家人做件衣裳。他现在要给人交差,就帮他一下吧!”干嫂用欣赏的目光打量着母亲,微笑着点点头。母亲从干嫂给她的钱里取出几张,再数了些布票递给面前的中年人,说:“没事,你赶紧去重新扯布吧,快关门了。”

两个因彼此丈夫的善缘而结识的女人,抱着那块意外买到的布料走过太原的大街,用最简单的方式完成了一场暖心的接力。凡人微光在那个后来叫迎泽的大街闪耀着点点星火。此后,母亲继续为他人量身裁衣,缝缝补补,也在缝补着人生岁月的罅隙。

此后,母亲时不时会收到来自太原大哥大嫂的问候与挂念。

(五)

包产到户后,母亲不再承包村里的缝纫机。与父亲借钱给家里买了台太行牌缝纫机,飞人牌的价格高不敢奢望。其中有一位借给父亲10元钱的是同村堡子里父亲的好朋友卫叔,父亲一开口他二话没说拿出手头的10元钱补了我们家买缝纫机的资金缺口,并嘱咐不用着急还,以后经济宽裕了再说。后来,当他看到善良的母亲买了缝纫机大都做的是乡亲的人情活并没有赚到几个钱,怕父母心急,就送来自家要做的衣服布料,说是以后就用做衣服的加工费来抵消他那笔借款。卫叔如今已离世多年,这件事母亲仍念念不忘,多次提及并感叹说,人家当时助咱急紧,帮忙做衣裳本是理所应当,哪有拿加工费抵借款的道理?不应该!这就是母亲,自己帮了别人多少次她记不住,别人帮她一次,她会记一辈子。

我家的第二台缝纫机,是用母亲姨妈家里坏了机板的飞人牌缝纫机改造的。它陪伴母亲给身边好多熟悉的、陌生的人缝制、修补衣裳,包括在村里流动做活的铁匠、木匠,以及逃荒路过的人。母亲做这些从来没想过回报,更没有过抱怨,她似乎很感恩老天能把这些为他人缝补生活之艰辛送去温暖的机会给了她,让她的这门手艺真正发挥上了用场。在母亲看来,于缝纫机上忙碌就是她最幸福的事情,尽管忙累辛苦,当看到一块块布在她手里变成一件件漂亮衣服的时候,母亲脸上就会露出满足的笑容。
(六)
母亲酷爱读书,她再苦再累也不要我们为家务、为农活甚至是学裁缝影响学业,所以我们从小在别人羡慕的目光里穿着母亲亲手制作的各式各样的衣服,背着她缝制的好看的书包纷纷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并没有继承母亲缝纫的手艺。

忘不了,大多数节假日是母亲的劳动节。每年的除夕是母亲最忙的时候,因为有的人家到过年前两天才能挤出钱买来布料,母亲便经常在缝纫机上为了让邻居的孩子、大人过年那天穿上新衣,熬夜到天快亮。经年累月,母亲的腰累垮了,身体几近折叠,同时落下了肩周炎、颈椎不适等慢性病。但她无怨无悔,乐此不疲,也因此得到了村里、邻里们的敬爱。

母亲还收过学徒,教会了好多愿意学裁缝的庄稼人裁剪手艺。学费三五元不等,家里困难的、亲戚家的孩子免费来学。没有专门的场地,家里的土炕上、砖地上,院子里的土地上,都是母亲教学的讲台。我经常看到学员们或趴在炕头上看母亲在布料上边裁剪边讲解,或蹲在地上打着尺子练习画裁衣线。

多年过去了,各式各样的成衣纷纷上市了,让人眼花缭乱,缝纫机逐渐退出家庭的历史舞台。但母亲裁缝的身份连同她因此而弯曲的背一直伴随着已88岁高龄的她,健步行走在岁月深处,继续缝纫着时光的碎片,温暖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作者简介:

张冰梅,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河东文化研究》责任编辑。有散文、诗歌散见于《山西日报》《山西晚报》《河东文学》《运城日报》《运城晚报》与“学习强国”等多个报刊与文学网络平台。作品曾多次获奖,著有个人散文诗歌集《梅开时节》。<br>标题 : 母亲与她的缝纫机_散文_张冰梅 <br>发布位置 :  <br>联系人:哲911<br>
母亲与她的缝纫机_散文_张冰梅
283544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