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礼节和内容,是相邻亲友之间最温暖、最动听的问候和祝福。当开年的喜炮轰轰鸣响,当新春的曦光刚露头角,人们拜年的身影,便交织成街巷中最美的风景……
拜年这一古老的习俗可回溯至先秦。新旧交替之际,人们以庄重的祭祀向祖先与神灵虔诚祈福,由此开启了拜年的最初篇章。这既是对神秘力量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深切期盼,如《诗经》中所吟唱:“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时刻提醒着人们怀揣敬畏之心前行。到了汉代,正日的朝会庄严而盛大,guan员向皇帝贺年,民间的晚辈也纷纷向长辈致以敬意。南北朝时,邻里间的走动互拜,让温暖在人与人之间潺潺流淌。《荆楚岁时记》中提到正月初一,长幼要正衣冠,依次拜贺,进椒柏酒等。晚辈向长辈进酒时会说“松鹤长春”等吉祥话;人们相互拜年时,也会互道一些简单朴素的祝福语,像“万事顺遂”“阖家安康”等,以表达对彼此新一年的美好祝愿。进入唐宋,文化的繁荣为拜年增添了绚丽多彩的笔触。唐朝的拜年帖,如娇艳的梅花一般精致,携着文人雅士的才情与祝福,在人们手中温情传递。而宋代,拜年之风盛行至极,“名刺”成为情感的纽带,商家与顾客的互动,更为生活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息。苏轼曾在《馈岁/别岁/守岁》中写道:“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与拜年的传承。明清时期,传统愈发丰富。明朝艺术家文徵明的《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拜年时递上名片问候,而不求见面的习俗,从侧面反映出拜年这一传统在当时的社交意义和文化内涵。明代,全家向祖宗牌位跪拜后还要向长辈拜年,时间的延续让亲情更加醇厚。清代的,满汉文化交融,独特的礼仪为拜年增添了别样的韵味。民国时期,春节拜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在大年初一依旧会走亲访友,登门拜年;晚辈向长辈行叩拜礼或作揖鞠躬礼,长辈则会给晚辈红包;地方政府机关、士绅等会组织团拜活动,大家齐聚指定地点行团拜礼。随着邮政与电话业的发达,人们通过写信向远方亲戚朋友传达新年问候,一些官宦、富贵人家还会选择电话拜年。晚清以前,女性参与拜年较少,民国时期女性社会活动机会增加,小女孩也会头戴纸做的蝴蝶、蚂蚱等饰物,给长辈三叩首拜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拜年这一传统文化礼仪得到弘扬,每逢春节,到处是一片温馨、祥和的气象。随着通信技术如闪电般飞速发展,拜年方式焕然一新,电话、短信、微信、电子贺卡等,虽形式各异,但那份祝福与温情从未改变。
拜年时,长辈们通常要给晚辈一定数额的压岁钱。压岁钱最早起源于汉朝,起先它是被铸造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并不能在市面流通,钱币正面铸有“万岁千秋”“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语,背面则铸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吉祥图案。唐朝时,春节出现了散钱的风气,当时的压岁钱是宫廷嫔妃们娱乐的一种掷钱游戏。宋朝以后,唐朝立春日的风俗移到正月初一,春日散钱的风俗逐渐演变成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古代时寓意镇恶祛邪,保护孩子平安。在漫长的演变中,现在则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祝愿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拜年是亲情的凝聚。记得小时候,正月初一,天还蒙蒙亮,新年的鞭炮声就已噼里啪啦响起。爸爸点着鞭炮和“二踢响”,妈妈和奶奶在画有麦囤子的院中间烧香叩头,祭祀上苍和祖先,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全家安康。我和弟弟急忙从被窝钻出,穿上妈妈夜里给我们拾掇齐整的新衣服,那种高兴劲儿真难用文字形容。收拾完毕,吃过敬天的馄饨,爸爸便领我们行祭先祖,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磕头,接下来是给爸爸妈妈拜年。在这特殊的时刻,晚辈给长辈送上的不仅是祝福,更是敬重与感恩,那一声声“爷爷、奶奶,新年好!”“爸爸、妈妈,给你们拜年了”,如同清澈的溪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长辈们满含慈爱地看着孩子们,递上崭新的压岁钱。那不仅仅是一份物质的馈赠,更是一份深沉的爱与期许。
拜年是血脉的纽带。大年初一,晨曦微露,街巷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息,那是旧岁的余韵与新年的憧憬交织的味道。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昨日的故事,又似在欢迎着今日的喜庆。
人们拜过家里的长者之后,便开始亲族之间的互拜。拜年的队伍开始穿梭在大街小巷。人们身着新衣,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对新一年的期待与祝福。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跟在大人身后,手中拿着红红的摔炮,偶尔调皮地摔上一个,清脆的声响和着人们的喜笑声、喧哗声,更显与平日气氛不同。
每进一户人家,温暖的问候声此起彼伏。“拜年了!”“新年好!”“恭喜发财!”吉祥话,祝福语如一条条纽带,让家族的凝聚力在这一刻更加紧密,更加牢固。老人们坐在堂屋里,笑容满面地看着前来拜年的晚辈们,眼中满是慈爱和欢喜。前辈的美德和传统由是得以更好传承,家族的荣耀和辉煌就这样被一代一代续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