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走进剧院看大戏 _散文_王秀梅

2144 0
发表于 2025-1-10 09:47: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听说新编古装蒲剧《还阳珠》在人民剧院正式上演,遂与众多戏迷们一起走进剧院,美美过了一把戏瘾。

白天刮了一天北风,入夜仍不息,隔着车窗望去,街道两旁的法桐在寒风中瑟缩着。停了车,走到剧院高高的台阶前,人流正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恍如入河的一道道溪流。戏迷们的盈盈笑语,屏蔽了冬的寒意,呈现别样的热烈——天底下的戏迷们爱戏,想来都一样,刮风下雨,天公为难,都挡不住他们奔向戏台的脚步。

晚7时30分,舞台方向传来操着永济口音的男声,播报今晚的演出剧目和主要演职人员——这声音有很好的静场效果,偌大的剧院里,喧嚣的声浪如海潮般迅疾退却,观众们停止了交头接耳,坐直了身子,目光投向舞台。

对今晚的看戏,我有一种盛宴开席前的小兴奋。该剧编剧杨孟冬,身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永济市文联主席等多重身份,在绘画、写作、书法诸领域内灵活腾挪,身手之不凡,羡煞众人。《还阳珠》是杨孟冬的第一部戏曲作品,都说作品是作家的“孩子”,著述颇丰的他,对自己这第一个可以搬到舞台上与观众见面的“孩子”,喜爱之情自不待言。剧本去年6月份完稿之后,小半年的时间里,从编剧、导演、演员,到音乐设计、舞美设计,创作团队一直在为排练这出戏忙个不停,一段段唱词,推敲了再推敲;一个个动作,打磨了再打磨,几次试演的视频中,常见人头攒动、喝彩不断。今天不同往常,是在人民剧院正式演出,我和今晚的观众们,坐的可是“正席”,盛宴值得期待!

伴随着浑厚的男中音画外音响起,厚重的丝绒帷幕徐徐开启,炫目的舞台灯光光华骤射,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舞台置景,营造出恍若仙境的效果。心中正欲把这舞台中央之“山”与现实中的南山做一比较,婉转清亮的女高音,声如裂帛般从幕后传出,观众们循声引颈而望,白衣小旦携老旦袅袅娜娜来到台前,手执拂尘的道长也同时出场,默立一侧。这场戏中,道长没有一句唱词,但绝非闲笔——龙王庙前即将发生的一幕,道长是见证者,关键时刻将由他揭开真相。

《还阳珠》全剧共八场,是以明朝嘉靖年间蒲州地面上的一场大旱为背景展开的。戏一开场,就显示了异常尖锐的矛盾冲突:虞乡县民女刘玉英与母亲卢氏,在投亲路上与纨绔子弟罗三及刁狗等一众喽啰相遇,罗三见刘玉英年轻貌美,欲强抢霸占,卢氏以身护女,结果惨遭马踏而亡,刘玉英被逼跳崖自尽,幸亏龙生用“还阳珠”搭救,并帮刘玉英写好状子,刘玉英踏上坎坷艰难的申冤之路——这样的开场,戏料够猛够烈,让观众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在座席与舞台之间忽忽悠悠地飘来荡去。

《还阳珠》后七场围绕刘玉英为母申冤的主线展开,先到虞乡县衙,再到蒲州州衙,两次告状,两种结果:在虞乡,刘玉英本要状告罗三,不料县令马胡正是罗三舅舅,舅甥串通伪造婚约,竟将刘玉英判给罗三;洞房里刘玉英设法将罗三灌醉,逃出魔窟后告状到蒲州知州张济跟前。张济刚从京城外放蒲州,就遇到蒲州大旱乡民流离,又接到刘玉英申冤诉状,他一面设粥赈灾,上报朝廷,一面微服私访,查访案情,最终从条阳道长那里得知案情真相。当企图杀人灭口的刁狗在龙王庙被当场活捉后,全剧就来到了第八场,这场戏是正邪两种势力的最终对决,也是全剧的高潮,以张济为代表的正义一方,与以罗三为代表的邪恶一方,你来我往,激烈交锋。罗三仗着有权有势,气焰嚣张,威吓要让张济脱了冠带丢了乌纱。张济外放等同被贬,这次如果秉公断案,将直接得罪罗三之父、现任吏部侍郎掌握官员升迁大权的罗天林。身为体制内官员,张济不可能不在意自己的官位,这是他为民办事的平台,但他更在意在官位上能否为百姓伸张正义。“非是我将这乌纱恋,无官职怎能为民诉屈冤”“难难难,前程、民情难酌定;愁愁愁,良心、昧心心不宁”。舞台中央,张济来回地踱着步,上下剧烈抖动的帽翅,也是他极度纠结、剧烈斗争的内心显现。当然,作为全剧着力塑造的清官形象,张济的最终抉择也符合观众心理预期:当罗三等凶顽得到惩处、一场甘霖也适时自天而降时,台下观众的掌声与喝彩声达到了最高潮。第八场是观众掌声次数最多、叫好声最多的一场戏,这掌声和叫好声诠释了观众内心太多的满意和满足——这戏剧情好,唱得也好,是演到咱百姓心里了!

整出戏看下来,不得不佩服剧作者讲故事的水平:全剧的情节设置十分巧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不断,好戏连连;情节推进既大开大合,又密针细线,既跌宕起伏,又环环相扣。因为观众的心始终被主人公的命运牵着,两个小时十多分钟的看戏时间,感觉过得很快,毫无传统戏曲中惯见的拖沓冗散。这种快速推进的戏曲结构,还有现代感极强的音乐设计,让台下的蒲剧迷们既陌生又熟悉。其实,古戏不古,古中有新,也是剧作者的努力所在:在快节奏的当下,努力接近观众的审美趣味,在传统的华美戏服、婉转唱腔、程式化表演之外,创造一种更有吸引力、更具现代感的讲述方式,就像红酒中掺进了香槟,给观众带来了新颖别致的艺术感受,也增强了戏曲本身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还阳珠》取材于流传永济的一个传说,重新进行了艺术加工,刘玉英吞下龙生的“还阳珠”借以生还的情节,以及刘玉英与龙生的“人神恋”,赋予了该剧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神、人两界相隔,龙生在帮助蒲州百姓求得一场甘霖后,接替父亲成为新龙王,刘玉英无奈道出一句念白:“此生难相伴,愿做看庙人。”全剧带着幽幽惆怅与淡淡哀怨降下帷幕。这个世界,雨可求,冤可雪,心意相通、地久天长的爱情最难得——遗憾是人生的常态,与中国戏曲的“大团圆”结尾相比,这样的结尾多了一层理性与清醒。剧中虞乡、蒲州、中条山、王官峪、龙王庙、卿云观等百姓们熟悉的地名和景观,以及“收秋不收秋,要看五月二十六”等民谚,也赋予了该剧浓郁的地域色彩,当台上演员唱念出这些台词时,观众席上总有人轻声重复着,发出会意的笑声。

生于蒲坂、长于蒲坂的杨孟冬,热爱家乡的蒲剧,对基层剧团的生存困境及艺术坚守有着最为深切的理解,同时他认为戏曲的根基在百姓,编写《还阳珠》时,就是想把它打造成老百姓爱看、能看明白的戏。剧院里一次次的掌声雷动,是对剧作者这一初心的最好回馈,也是对广大蒲剧艺术坚守者的最高致敬。

随着汹涌人流走出剧院的时候,听着旁边的戏迷们边走边交流着剧情,我想,走进剧院看大戏,看一出令人身心愉悦的好戏,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期盼,更是众多戏迷的期盼。<br>标题 : 走进剧院看大戏 _散文_王秀梅<br>发布位置 :  <br>联系人:扬帆46
283585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