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号称“民歌的海洋”,民歌、山歌种类多、数量大。1978年编辑《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所收集到的民歌,就有15000余首。这浩如烟海、数以万计的民歌中,就有许多在晋南稷山这块文化沃土上流传。这些民歌源远流长,在我省的出土文物中,你可以看到约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埙、约4000年前夏时的石磬、约2700年前春秋时的甬钟、约2400年前战国时的编钟和编磬。其次,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歌是由山西的古代先民创作的。譬如无人不晓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击壤歌》,还有《南风歌》以及《诗经》中的《伐檀》、《硕鼠》等一批优秀民歌。
我国最早的一首民歌是《吴越春秋》所记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由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首民歌,意思是:砍来青青竹,制成弓和箭,打猎尘土飞,逐兽如闪电。短短的八个字,四个停顿,两个字一个节奏,描写了简单的劳动工具竹弓和土弹,表现了原始时代打猎的过程。鲁迅曾说过:“一切艺术来自于民间”,民歌对于我国诗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后来的《诗经》《楚辞》都与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稷山的民歌的特征主要有: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句结构;词、曲、格律均较自由,多为即兴编唱。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做什唱什,想什唱什,见什唱什”;无需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形成了稷山民歌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据《稷山县志》(1994年版)文化第六章第一节《歌咏》记载,稷山民歌演唱历史悠久,早在清代、民国时期,就有享誉河东的传唱。像民国时期的上柏村、翟店镇任来功、邓在龙演唱的《高调》、《洗衣裳》、《捎书》和翟店镇黄汉臣、杨玉庆的《升官曲》等,都誉满三晋,到处流传。这些民歌旋律优美,歌词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题材广泛,尤为动人。
有一种民歌即“号子”,这是人们劳动时唱的歌,所以也叫“劳动号子”。它在劳动过程中起统一号令、协同动作和振奋精神的作用,节奏性很强。
稷山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程号子”,其中又有“打夯号子”、“打硪号子”两种。这种号子分布广泛,在建房、夯土墙、打土坯、拔河、打麦场等生产场地,都能听到号子的歌声。另一种是“船夫号子”,主要分布在汾河沿岸的地方。这种号子又根据不同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等。各种号子的音调互不相同,都无固定唱词,是在劳动过程中由领号人见景生情即兴编唱的。这类号子的主要特点是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情绪乐观豪放。如《推船号子》、《拉篷号子》等。
还有一种民歌是小调,这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吟唱的小曲,由明、清小曲演变而来。小调这类民歌数量最多,分布也广。稷山小调极富表现力,题材、形式丰富多彩。有优美动听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送情郎》等;有感人至深的叙事歌,如《秋香骂婆婆》、《苦伶仃》等;有轻松欢快的歌,如《观灯》、《闹元霄》、《对花》、《打秋千》、《拜大年》等;有催人泪下的悲伤的歌,如“财主身边两把刀,押头重来租子高,夹在中间吃不消。穷人面前三条路,逃荒逼死坐监牢。”,还有《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哭五更》、《诉苦》等;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古里怪》、《要女婿》、《高高山上一圪嘟嘟蒜》等;也有针砭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不像话》、《不相配》、《抓跳蚤》等。总之,它包罗万象,各种情调的音乐兼而有之。
小调的曲式结构也多种多样,但四句式的分节歌是基本形式,数量也最多。如《绣荷包》、《拣蓝炭》等。其次,上下句结合的两句式的小调也占较大比重,它体现了上下呼应和对衬的规律。此外,还有两句半、三句、三句半、五句、五句半、六句等结构。其歌词格式以七字句为多,其次是十字句和五字句,也有的是这3种句式的混合结构,还有少数长短句。总之,不管是曲式结构,还是歌词格式,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格局。有许多曲调在全国流行,《绣荷包》、《观灯》、《一根扁担》等。
稷山的小调,不像流传在河曲、保德以及流传在左权、和顺这些地区的那样委婉、清秀、舒展、悠长,富有山野风味,情歌也没有这些地区的偏多与动人。我的好友电影导演肖霖生,曾在稷山呆了十多年,他很早就想拍一部山西民歌的影片,一直没有随缘。最后还是在左权、和顺地区采风时,被那里的开花调民歌所感染,就以民歌《有了心思你慢慢来》作为片名,拍了一部原生态民歌影片,在新加坡国际电影艺术节获得了六项大奖。
稷山的花鼓调,遍布全县四乡八村,每年的正月里,花鼓队全村挨门或是挨单位去慰问演出,进到院子里,由民歌手现编现唱一段与主家有关的内容,其唱词都是由民歌手见景生情,随机应变地即兴唱出的,故颇有吸引力。花鼓打的好坏,也全凭民歌手的嗓子与歌词,有时候逗得观众前仰后合。主家也因此多给几个红包,以示对民歌手的奖赏。 从民歌的内容上看,稷山民歌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演唱形式活泼,音乐的乡土风味浓郁。有唱婚姻爱情的歌、有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有对自己命运不满发泄控诉的歌、有人物故事的歌,还有新民歌——就是反映革命斗争的歌。
稷山民歌,勾画出各个时代稷山人的生动的生活画卷。和所有的民歌一样,反映爱情和婚姻的歌,也就是民歌的大部分与主旋律。这些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歌词,无比鲜活与生动。你听,一个姑娘爱上了一个小伙,但是 “樱桃好吃树难栽,有那些心思口难开”。有一个年轻人日久天长,竟然害上了相思病:“想你想得迷了窍,寻柴禾栽在了沟里头”。那大胆的小伙子,只有在黄土高坡上才敢大胆地表白自己的衷肠:“对坝坝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要命的二妹妹”。两个年轻人恋上了,在坡坡上说着知心话:“你要和小妹妹长长间坐,觉不着天长觉不着饿。”最后,一对有情人发誓:“咱二人相好一辈辈,铡草刀剜头不后悔”。这比文绉绉的海枯石烂一点儿也不逊色,这是只有在黄土地里生活的人们才会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两首这样写:“红娘子,披红纱,哥哥爱我我爱她。爹要打,由他打,妈要骂,由她骂。剁了脚,少穿鞋,砍了头,碗大疤。没头没脚像冬瓜,还要一气滚到哥哥家。”这一首爱情民歌,写出哥妹爱得深切,爱得纯真,爱得高尚,爱得圣洁。即便剁了头与脚,变成一个大冬瓜,也要一气滚到哥哥家。另一首是:“哥是喜鹊天上飞,妹是山中一枝梅。喜鹊落在梅树上,石磙打来也不飞。”喜鹊登梅本是一副美丽的图画,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给人不尽的诗意,无限的遐思,写出了爱情的忠诚,虽然没有海誓山盟、刀砍斧剁,而把哥妹恋情之深用“石磙打来也不飞”作衬,写的绝妙生色,入木三分。
但是,相爱并不一定能够结合。那时候还不能够自由恋爱,还得遵从媒妁之言,于是许多妇女对包办的婚姻发泄着自己的不满和控诉。有的哀叹自己的不幸:“我妈我爹爱银钱,把我卖在阎王殿”、“鸡蛋壳壳点灯半坑明,烧酒盅盅淘米也不嫌你穷!”。有的忌恨媒人:“白杨树呀一排排,正好给媒人做棺材,一头大来一头小,把她全家放里头。”还有的受尽了虐待折磨,“ 长年止不住泪蛋蛋流”。到头来“ 千盘万算没活头,凉凉扑在黄河(里)头”。当然,新婚后也有幸福的,想恩恩爱爱过一辈子。但是生活所迫,却不得不出外讨生活。“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新婚夫妇依依惜别,催人泪下。
像反映生产劳动方面的歌。“一朵朵白云天上飘,一群群绵羊草湾湾跑。青草弯弯杨柳树叶摆,红丹丹的太阳桃杏花儿开。”你看,这不是一副美丽的画卷嘛。“酸枣打得满山跑”,“手拿镰刀不直腰,割麦子割到半山腰”,“一片片雪棉望不到头,一个棉桃半茶盅,拉丝不断爱死个人,每亩能摘二百斤。”、“麦堆堆得圆又圆,社员麦堆挨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吃袋烟。” 这是劳动人民从心底发出的喜悦。
新民歌,就是反映革命斗争的歌。山西是革命老区,有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个抗日根据地。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打击日本鬼子,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自然就涌现出许多新民歌。如《大烟袋》:“上一次鬼子来扫荡,狗日的好利害,抢走了哥哥的两只孩(鞋),还有我的大烟袋。大烟袋呀(咿呀嗨),烟袋!”;“八路军打日本真厉害,老百姓慰劳理应该,妇救会去送孩(鞋),穿上好孩(鞋)跑得快,打得那日本鬼子跳了东海”;“甜果果甜来香瓜瓜香,共产党亲咱像爹娘。千句话,万句话,难谢党的恩情大。娘老子亲咱没几天,共产党亲咱万万年”。
还有一种新民歌是针砭时弊的,像这两首就很好:“不是和尚常念经,我是一颗螺丝钉。原先是颗老滑丝,上到哪里哪里松。”、“村前流水长又长,社员下地他照相,照了三百六十张,张张都是老队长。”
稷山的歌多,歌手自然也多。前面提到的那些民歌名家,是早期久远的代表。到了近代,稷山还出了许多知名的民歌手,解放之后,县文化馆周茂来曾收集整理了《解放区的天使明朗的天》等48首民歌,稷山县人民政府为此责成县石印馆印刷300本,发行全县,并培养了不少民歌手。
1958年县文化馆宣传队到侯马向回国志愿军某部慰问演出,坞堆村王满吉、王平生以二人台演唱《唱一个丰收年》等民歌,赢得了志愿军官兵热烈掌声。
1964年在临汾举行晋南区民歌汇演中,刘玉柱演唱的《同是腊月二十八》、张秋兰演唱的《太阳村里看一看》等民歌,均获得优秀奖。1965年刘玉柱演唱的《石人泪》获得成功,其民歌在运城地区广为传唱。
1970年以后,刘玉柱多次演唱《阎锡山真是坏》、《情调》、《小姑贤》等,被评为稷山民歌能手。马家巷马万荣演唱民歌《思乡曲》、张林爱的《张生戏鸳鸯》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1980年至今,刘玉柱依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党的文艺方针,以《花鼓曲》、《绣荷包》等曲调,歌唱稷山发展的新人新事,当有人说民歌不登大雅之堂时,他这样唱到:“谁说民歌俗气大,我说它是牡丹花,牡丹算是花中王,民歌本是诗老大”,他歌喉洪亮,唱腔圆润,吐字清晰,感情真挚,是稷山人民非常喜爱的一位民歌能手。著名歌手谭晶就是出生在稷山邻县新绛,她的原生态歌喉,与她自小在这里生长分不开的。她也是在我省阿宝的脱颖而出之后,使原生态这种唱法,又一次得以大行其道的著名歌手。从此,原生态歌手堂而皇之地登上了CCTV的青年歌手大奖赛。
我查了近年稷山民歌的现状,发现它的价值越来越走高。在2007年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年度总擂主决赛时,忻州小姑娘张红丽,凭借一曲稷山民歌《思乡曲》,在《唱享山西》演唱中,博得了阵阵掌声,把观众的气氛推向了高潮,使评委和观众给出了罕见的最高分而一举夺冠,成为2007年《走进大戏台》总擂主宝座;
在2008年9月18日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开幕式上,晚会《唱享山西——经典民歌汇》轰动全场。20余首脍炙人口、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全方位地展现了山西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中稷山民歌《思乡曲》,以其声音纯朴自然、音乐曲调扣人心弦、民族服饰丰富多彩、舞蹈场面立体恢弘,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稷山经典民歌还唱给“神七”航天功臣,2008年11月13日在太原青年宫演艺中,歌如春潮,诗传心声,稷山民歌《思乡曲》,倾诉着山西儿女对航天英雄的崇敬之情,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先进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观看了演出;
2008年9月2日下午,晋商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之一、由太原市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和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联合举办的民间文艺表演在省城迎泽公园藏经楼广场举行。稷山民歌《思乡曲》曲调悠扬,歌声婉转,拨动了那些异地游子的心弦。民歌《梦梦》中“昏昏沉沉一梦间,梦见了情郎哥哥到门前”的唱腔,让台下的年轻观众露出了羞涩的笑容。这场演出被省城各界誉为“唱响山西百姓情”; 太原文化品牌《唱享山西》的策划人任民还是不放心,非得和记者谋划谋划。“怎么把山西民歌推一推是大家的事,山西人有责任啊!”他说得对,山西人有责任把三晋文化推向更远的地方。有些事难也要做,好似革命者“死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3年创作过程中,策划人从两万多首民歌中精心挑选出《桃花红杏花白》《樱桃好吃树难栽》《思乡曲》等二十余首最具山西特色的民歌并一一打磨。
山西会成为民歌的海洋决非偶然,因为山西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政治文化中心。尧舜禹三皇曾先后定都于晋南,而稷山又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是劳动生产、五谷种植的源头。自然而然,这里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到了元代,元杂剧就顺理成章地在这块沃土上诞生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馆就派人下乡采风,收集民歌,对挖掘流传在这里的民歌做过大量的工作。山西省歌舞剧院先后创作了以黄士高原为系列的大型民间歌舞《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和《黄河水长流》,都是以民歌为基础为源头为活力,才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杨继红/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