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新编历史剧《大唐裴晋公》,感触万千,其中“裴度还带”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善有善报”,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长久以来引导着人们坚守善良的本心。“裴度还带”这一源自唐代名相裴度真实经历的故事,正是对这句俗语最为生动的注解。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与人为善”“好人有好报”“拾金不昧”等扬善观念,正因为这些观念始终深植于人们心底,所以这个故事才得以千古流芳。
裴度,出身河东裴氏东眷,生于公元765年,字中立,是河东闻喜裴家的杰出代表。
“裴度还带”的故事,在《唐摭言·筋操》《山神庙裴度还带》中均有记载:裴度自幼聪慧,勤奋好学,青年时虽极具才学,却相貌平平,甚至可以说有些寒酸。家境贫寒,加之科考不顺,洛阳有相士见到他后断言:“你相貌独特,相书里都没有记载。将来若不能大富大贵,就会穷困潦倒、饿死街头。”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郁郁不得志的裴度在百无聊赖之际,前往香山寺游玩散心。
寺中,一位身着素衣的妇人引起裴度的注意。她神情哀伤,将一个包袱随手搭在寺庙栏杆上后,虔诚跪地,向佛像祈祷,掷爻占问凶吉,行完叩拜大礼,因太过匆忙,竟忘了拿走包袱。裴度见包袱一直挂在栏杆上,意识到妇人是遗忘了,赶忙追出去想归还,可妇人已不见踪影,无奈之下,他决定在原地等候。
第二天清晨,妇人神色慌张、匆匆跑来,焦急哭诉道:“我父亲含冤入狱,为救他,我四处筹借,昨天好不容易借到两条玉带,一条价值千串钱,本打算用来疏通关系。没想到竟在这里遗失,这下我父亲恐怕性命不保啊!”裴度听后,满心同情,仔细核对妇人描述的物品,确认无误后,将包袱原封不动地归还。妇人感激涕零,哭着恳请裴度留下一条玉带作为酬谢,裴度却坚决拒绝,摆摆手,不图回报地离开了。
没过多久,裴度偶然间又遇到那位相面先生。先生再次端详他的面容,脸色瞬间大变,惊叹:“短短时间,你的面相竟有如此大的改变,想必是做了德善之事,上天庇佑,你的前途不可限量,我已无法预测!”在相面先生的再三追问下,裴度才将还带之事如实相告。相面先生感慨万分:“这就是大善之举啊!你日后必定飞黄腾达,千万不要忘记积德行善。继续努力,未来不可估量!”
正如相面先生所言,裴度此后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他考中进士,开启仕途,在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等朝,数度出镇拜相。他一生最大的功绩,便是力挺宪宗削藩,并亲自督统诸将平定淮西之乱,让唐王朝迎来“元和中兴”的繁荣局面,因赫赫战功被封为晋国公,世人尊称“裴晋公”。裴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做好事真的能改变命运。当然,这并不是全部,相士之说怎么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他始终努力,在失意、困顿之时,没有放弃自己,凭借真才实学和勤奋苦读,才能一路仕途直上。
“相由心生”,更多意义上是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品德,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如果心地善良,相貌就会变得可爱和善,如果尽做坏事,再美的人也会让人生厌。裴度的经历便是最好例证。他拾金不昧、积德行善,不仅改变了自己的面相与命运,更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天道酬德,善恶有报。
从裴度的故事中,我们还能看到裴氏优良的家风家训。河东闻喜裴氏,作为三晋望族,自汉永建初年裴氏先祖裴晔迁居此地后,家族人才辈出。据统计,裴氏家族先后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封公爵者达89人,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民间更有“无裴不成唐”的美誉。
裴度一生,在政治上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坚定信念,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不朽功勋,也为裴氏家族增添了无上荣耀。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裴氏子孙,成为家族传承的精神支柱。直至今日,在闻喜裴柏村,纪念裴度的裴晋公祠依旧屹立,警示着后人,为人处世要善良正直。
“裴度还带”的故事,不只是一段佳话,更是一种道德指引。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秉持善良之心,践行正义之举。在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善举,或许就能改变他人的命运,也能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也应该从裴度的人生故事中启思,聚点滴善行成力量,毕竟,“我命由我不由天”,命运走向往往就在善恶抉择的一念之间。
薛丽娟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