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来临,以被称为“蛇纹”、寓意吉祥的蟠虺纹装饰的器物,为新春佳节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华丽的古韵。在盐湖区博物馆,有这样一件馆藏珍宝——蟠虺(pán huǐ)纹铜甗(yǎn),让我们看到了来自战国时期的传统艺术,以及它在时光流转中绽放出的无限生机。
甗,在古代是用来蒸食物的炊具,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甑(zèng)、下部分为鬲(lì),相当于现在的蒸锅。甑和鬲同为古代的炊具,鬲有三足,像鼎一般,人们可以在足间烧火来加温;甑的底部有许多小孔,可将其放在鬲上蒸食物。《正字通·瓦部》记载:“《博古图》云:甗之为器,上若甑,可以炊物;下若鬲,可以饪物,盖兼二器而有之,或三足而圜,或四足而方。”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陶甗,商代则出现了青铜甗。甗最初是合体式和分离式两种,商代时出现了三联体式。其形制多为圆形,也有方形,盛行于商、周时期,腹部中间较窄的部分,一般有透气孔及箅子,方便盛放实物,底部加水后就可以通过蒸汽加热食物,用起来非常便捷。
新石器时代的陶甗一般都是上部比较庞大厚重,下部相对较小。商代和西周早期的甗,以连体式为主,出现两个直耳;西周晚期,甗的上部变宽,高度小于下部,甑鬲分体的现象增多。春秋战国时期的甗,上下两部分则多为分体,直耳成为附耳;春秋中期以后,圆形分体的甗普遍起来,上为大口的甑,甑底有箅孔,下为鬲,可套入甑底;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甗足变矮;战国中晚期,甗已少见,鬲的功能逐渐被釜取代,釜开始与甑配套构成甗。
这件蟠虺纹铜甗,分为上下两层,上为附耳甑,腹部饰有蟠虺纹和垂叶纹,下为衔环鬲,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甗的特点。尤其是腹部的纹饰让人惊艳。蟠虺纹由来已久,寓意吉祥,是以蟠曲的小蛇形象构成的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犹如一群灵动的小蛇在器物表面蜿蜒游动,构成华丽图景,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追求权力、地位的渴望。垂叶纹线条流畅、精美细腻,同样美观且富有深意,与蟠虺纹相互搭配,一繁一简,相得益彰,使整个器物的装饰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艺术感。这些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还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人们对美和生活品质的追求。
蟠虺纹铜甗于1987年出土自盐湖区南相村。经考古调查,这里曾有一处春秋战国时期古墓群,出土的铜器器形庄重、花纹精致,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铜工艺水平。
甗,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窥探到两千多年前的生活风貌和文化传承,那时候,充满智慧的古人就已掌握了蒸汽原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如今,这份文明依旧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是人们对品质的追求,亦是生活的真谛。
王捷/图文
文物名片:蟠虺纹铜甗
出生时间: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尺寸:通高45.5厘米、口径30.2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