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琦/图文
一件四方小鼎,却有两扇可以开闭的小门,这样的青铜鼎你见过吗?当我们走进盐湖区博物馆,一定会为这样一件造型别致的青铜器驻足,它虽然只有20余厘米高,却在方寸之间包罗万千气象。这就是来自三千年前的“守门人”——刖(yuè)人守门铜方鼎。
这件刖人守门铜方鼎通高24.8厘米,整体线条流畅,造型端庄典雅。整体器身为长方体,彝形盖;容器部分为长方槽型,直口浅腹,器壁斜直;底部配备了四个虎形足,托起整个器身,虎头东张西望,看起来十分生动。由上至下来看,在盖鼎的中央装饰有一立鸟,四隅装饰立体透雕老虎,盖身则饰有龙纹和蝉纹;器身的四隅及正背面中间饰立体透雕虎,器身饰重环纹和顾首龙纹;下部为屋形炉灶,正面有两扇可开闭的方形门,右门压关铸一人,左门右下角有残缺,两侧有窗户状通风孔,后面铸透雕龙纹可通风。这些细节和层次,无一不展现了当时青铜铸造技艺之高超。
而在这些精美的铸造技艺背后,隐匿着更为深邃的历史文化脉络。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鼎身右侧,那个小小的“刖人”雕塑静静伫立着,他在开启的右门处伸出半身,忠诚地守卫着鼎门,也向我们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刖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指砍去受罚者的左脚、右脚或者是双脚。这种将受刑之人与神圣的祭祀之物相结合的手法,是研究当时社会制度和刑法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周礼·秋宫·司刑》中就有记载:“墨者使守门,劓( yì )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 yuè )者使守囿( yò u ),髡( kū n )者使守积。”据专家考证,受到刖刑的人所守的囿,就是古代贵族们看养珍禽异兽的园囿,而这件刖人守门鼎就像是贵族的园囿,上面形态各异的动物就是园囿中饲养的珍禽异兽。这件鼎的出现,也印证了史书所载的“刖者使守囿”的真实存在。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文化交织碰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景观。在这个背景下,这件刖人守门鼎展示了刑法和祭祀元素的结合,揭示了当时人们对社会秩序、祭祀、刑法的独特认知。从器身上的纹饰,到器身上的雕塑,都反映出人们对当时生活的理解,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而这件残酷与美的集合体,也成为我们今天研究西周社会制度和刑法制度的实物资料,是一件集实用性、艺术性、警示性、教育性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作为一件珍藏文物,刖人守门铜方鼎不仅是河东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河东历史教科书,它让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触摸到那些鲜活的灵魂,感受河东悠久历史中那份厚重而又复杂的文明底蕴。
文物名片
主角:刖人守门铜方鼎
出生时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尺寸:通高24.8厘米、长19厘米、宽17.6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