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石刻的金石之音解读人——黄永久

2465 0
发表于 2025-2-17 16:00:1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石刻的金石之音解读人——黄永久
《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夏县卷》书影(资料图片
石刻的金石之音解读人——黄永久
制作碑刻拓片中的黄永久(资料图片)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石刻用叮叮当当的金石之音,留下不朽的文明。这些石刻的碑文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下,斑驳不清,难以辨认;散落民间,受到冷落;裹进迷雾,等待解读……

黄永久就是这样一个夏都金石之音的解读人。他在夏县这方历史悠久、文脉赓续的丰赡沃土上,四十年风雨兼程,艰难地走在探寻夏都碑刻的长路上。

笔者怀着由衷的敬意,走访了夏县博物馆原馆长黄永久先生。

初涉文化,幸遇古碑结下“一世缘”

现已退休但被夏县文物保护中心返聘的黄永久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得知来意后,黄永久饶有兴致,侃侃谈起自己与碑刻的“一世情缘”。

黄永久是夏县南关村人,也是夏县的文物和碑拓专家。几十年来,他系统整理了县域内古代、现代及当代的碑刻近千通,参与了夏县主要古建筑的修复与保护,被誉为“夏县文物活字典”。

1980年,高中毕业的黄永久一进入县文化馆工作,就拜多年从事文化工作的杜文库老馆长为师。他跟着杜馆长和馆里的老同志,风里来雨里去,骑单车、靠双脚,5个月内完成了全县文物首次普查登记。普查中老一辈忘我的敬业精神,使初涉文化工作的黄永久深受感动。老同志“言传”文物专业知识,身教做人做事道理,使黄永久明确了人生的追求与梦想。于是,他自加压力,工作之余,每天坚持背诵《中国历史纪年表》。以至到了今天,若遇石刻或史料,涉及历史纪年,黄永久多能顺利辨识,且能推算出明清两代精确的公元纪年。

1980年9月,省考古研究所启动司马光墓地保护修复工程,黄永久受领导委派参与司马光墓地保护修复工作。他从单位图书馆里借阅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彻夜通读。杜馆长对他说,你不能无目的地乱学,要找准方向专攻,才能成就事业。于是在工作期间,黄永久研读《中国通史》,抄录《夏县志》上与司马光有关的所有章节,完成了《司马光墓地历史沿革和司马氏族演变史》共计3万字的手稿。特别是摘录下司马光墓地20余通历代碑文,收集回散失于民间的《司马晋州待制哀辞》《司马温公碑楼记》《司马光素像》《司马光故里碑》等多幅民国时期的拓片。从此,黄永久便与碑刻结下了不解情缘。他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1982年全县五一劳动奖章。

自荐参训,练就碑拓传拓“硬功夫”

1983年8月,省文物局准备举办全省碑拓训练班。黄永久给省文物局领导写了一封自荐信,参加了是年9月在永乐宫举办的全省碑拓训练班。培训期间,他认真地学、刻苦地练,着实下了一番苦功,深入钻研碑拓技法和传拓质量,练就了碑拓传拓的硬功夫。

说到这里,黄永久先生拿出一个简易的红布包,布包里装着折叠好的四尺生宣、一瓶矿泉水、两把棕刷、一个拓包、一瓶墨汁。他通俗地给我们讲起了碑拓程序:首先是清理碑面,然后将折叠好的生宣现场浸湿贴在碑上,用刷子扫平,再用硬棕刷轻轻打进,待纸八成干时用拓包淡墨打匀。他强调说,一张拓片要反复上墨十几次,好的拓片讲究碑面看不见黑色,就如蝉的翅膀,也叫蝉翼拓。

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黄永久拓回碑刻拓片40份。1985年,又从乡下收集回明清碑刻10余通,其中东张村唐代造像碑、如意下晁村明代地震史料碑刻、上冯村大顺永昌元年碑、县域名胜南吴村柏塔寺多通碑刻、下留村清初伯王庙碑等,在夏县博物馆建起碑廊向公众展示。他精拓的司马光墓地30通历代碑刻拓片,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省考古研究所特意借调黄永久参加全省碑刻资料的收集工作,省石刻学会刘舒侠和运城市石刻学会会长吴筠也多次邀请他拓取资料。黄永久的碑拓足迹,遍布全省各地。

1987年,省文物局与山西大学合办了一期“文物古建筑专科班”,面向全省文物界招生。黄永久通过成人高校招生考试,进入山西大学学习。两年的大学生活,他的文物专业理论水准特别是古汉语知识得到了长足进步,也为继续从事碑刻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回到了由县文化馆分离出的县博物馆,从此开始了更为专业的文物保护工作。

如今,故宫博物院的碑拓专家栏里,黄永久的名字赫然在列。

四十春秋,寻珍护宝甘做“志愿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黄永久钟情于碑拓事业,爱碑胜爱子。他动情地说,每一通碑,都好比散落在民间的珍珠。源于对碑拓工作的热爱,又考虑到单位经费不足,碑拓专业人员缺乏,他便利用星期天和闲暇时间,骑着自行车,独自奔波在田野村庄,寻找散落于乡村、田间路旁的零散碑刻,拓取资料。

夏县文化底蕴深厚,碑刻文物数不胜数,收集碑刻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去实地寻找。黄永久说:“每到一个村子,我都先找熟人了解情况,再找村里的老者,听他们谈古史、讲传说,从中发现了不少古碑和文物线索。一般的碑刻拓印回来,有考古价值的还要想办法收回实物。碑刻大都发现于村里巷道、田间水渠、水井石台,还有家户里的台阶、过门石等,很不好拓印。特别是掩埋在土里的石碑,怕被碰坏,只能用特制的工具慢慢挖。”

大晁村发现的“古大晁”石匾额让黄永久很是惊喜。该石匾现存于夏县水头镇大沟村。经考证得知,“古大晁”是宋时司马光外祖父家所在地,该村与司马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匾额为综合考证司马光祖居地以及其家族世系变迁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四十年春秋苦度,黄永久不计报酬、无怨无悔,甘做寻珍护宝“志愿者”。2003年,他存储的拓片数量已达140张。其间他还根据堆云洞现存的石刻图,主持了堆云洞原貌修复工程。工程结束后,黄永久调离博物馆到堆云洞文管所任所长,但他仍然利用节假日和闲暇时间寻碑拓印,截至2005年年底,藏拓数量已达到230张。

风雨砥砺,负起碑刻研究“千斤担”

生活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07年,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启动了全省历代碑刻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运城市安排每县举荐一人,独立完成编辑工作。河东博物馆馆长杨明珠和市文物局卫文革推荐由黄永久来完成夏县碑刻的收集整理。接受任务后,黄永久夜以继日,风餐露宿,利用节假日,驾摩托、骑自行车或步行寻找碑刻并进行拓印。遇到碑面朝下的石刻还要自费雇人翻碑,晚上回来又伏案抄录碑文,断句标点到深夜。是年9月,他整理出碑刻资料375通。

黄永久不胜惋惜地说:“也是那年,家中所藏200余幅拓片不幸失盗,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虽然第二年我又开始抓紧补拓,但数年努力,仅拓补到半数,有些碑刻实物已找寻不到,令人扼腕叹息。”

一碑一匾总关情,辛勤奉献最光荣。工作的搁置和家中的失窃并没有让黄永久心灰意冷,他把对文物工作的热爱藏在心底,把碑刻拓印工作始终拿在手上,把碑刻研究的“千斤担”扛在肩上。在碑刻研究的路上,他用坚实的脚步丈量每一个真实的日子,用薄薄的宣纸拓印着每一通古老的石碑,用生动的文字叙述着碑刻的史料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永久书房墙壁上的这幅格言,雄浑苍劲,力透纸背,也许这正是孤独的探寻者精神世界的写照,抑或是夏都碑刻探寻之旅的格言版赞歌。

长卷付梓,做好夏都文化“必答题”

经得彻骨寒,迎来梅花芳。2023年,《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夏县卷》(上、下)付梓,黄永久先生的心血落到了实处,夏都文化“必答题”有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在黄永久家里,我们看到了厚重的《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夏县卷》,书中收录了县域内比较完整的古代石刻以及较有价值的现当代碑刻826件。其中唐代石刻5通,宋代碑刻24通,金、元时期碑刻21通,明代碑刻126通,有清一代碑刻达585通,民国时期碑刻45通,当代碑刻14通。

书中收录夏县池下王村东汉墓葬中发现的碑刻残片,有规整隶书的保留,是迄今山西境内发现的少量汉代碑刻之一,也是县域内的早期碑刻。

唐代的石刻如大历八年的薛嵩墓碑,以文书俱佳、碑制高耸称冠三晋而闻名于世。宋代碑刻多现于司马家族遗址,其祖茔石刻及其佚碑资料得以保存至今。金、元时期的碑刻多是司马氏家族史料、佛教、道教、文庙、武庙及人物墓祠碑刻,人物墓祠碑刻著名者有《重刊司马光神道碑》《布衾景仁惠尧夫铭》《“知足斋”刻文》等。明代碑刻涉及宗教信仰、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诸多方面,著名的有《大明太监郭公先茔之碑》《忠清粹德之碑》《陈氏让尚义输粟记》等。同时还有与大顺农民军有关的两通碑刻,对大顺农民政权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清朝碑刻收录最多,囊括了社会百科的各个方面,历届官宦政绩与名流文笔在这里展现无余,是县域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民国时期碑刻收录皆为1940年前。当代碑刻收录不多,其中有以行楷闻名的尉世芳和以隶书著称的张少华,以及国书协会员晋康乐手书的墨宝。

书中将拓印的县域石刻资料,按时代顺序排列,将每篇碑文断句标点的同时,对碑文中涉及的主人公、撰书人、历史事件均作加注简介。村名来历、氏族变迁、民风民俗、家规家范、村规民约、名哲贤才、宗教信仰,等等,优秀传统文化都有赖于此得以传承展示。这些遗存于废墟间的残碑断碣,见证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兴衰,世事蹉跎,串起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夏县史”。这些金石碑刻为我们考证历史事实、补正史籍阙载、纠正史籍舛误、佐证史籍记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它从实物资料上印证了不同时代的县域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丰硕结晶,是文献史料无法替代的珍贵遗产。

石刻,惊艳了时光,厚重了历史,黄永久在夏都碑刻的探寻之旅中写下辉煌的一页。谈及今后的工作打算,他感慨地说,夏县境内历代碑刻文物存量推测可达五千通以上,地面现存实物仍可达千余通,此前辑录的部分石刻内容不足以全面反映县域文化遗产的完整面貌。我会继续石刻收集工作,争取让《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夏县卷》续集早日面世,为夏县“文化之城”建设再尽绵薄之力。

岁月不言,唯石不朽。走出黄永久先生家门,《三晋石刻大全·运城市夏县卷》这本书一直晃动在我眼前。我们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夏县历史的真实模样和夏都文明的世代传承。我们期待着黄永久先生能让我们在石刻的印迹中,见到许多新的历史细节,听见夏县在苦难中孕育文明的脚步声。

吉秀珍/图文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