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指南鱼”是货真价实的“指南针”前身。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当古人意识到天然磁石是多么不可靠时,自然就开始寻找它的替代品——人工磁铁。最迟在晚唐年间,中国人懂得了如何进行人工磁化了。
北宋庆历四年成书的《武经总要》里,就记载了利用人工磁化的办法制作“指南鱼”的办法。这其实是一本当时的“军事大全”。按其说法,在“夜色暝黑,又不能辨方向”的情况下,“指南鱼”就可以派上用场,“以辨所向”了。
“指南鱼”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要把薄铁片做成鱼状,并将其置炭火中加热至通红。接下来,用铁钳夹住鱼头出火,将其尾对着北方。在这样的位置时将其放入水盆中淬火,使尾浸入水中数分,然后取出,收藏在密闭的容器里。如此就大功告成了。使用时,用一小碗盛水,放在无风处。把鱼尽可能平放在水面,使其浮于水面,鱼头就会朝南。
从现代的物理学眼光看,这就是一种利用强大地球磁场的作用来使铁片磁化的方法。正如水烧开后会改变形态变成蒸汽一样,当磁铁被加热到“居里点(770℃)”后,铁磁体由于内部分子剧烈热运动的影响会褪去磁性。同样,正如蒸汽在冷却过程中又能重新冷凝成水那样,高温的铁冷却到“居里点”以下时,只要在冷却时位于南北方向,它就能从地球本身的磁场作用中获得微弱的磁性,令鱼头总是指向南方。
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地磁磁化“指南针”的记载。
郭晔旻/文 《国家人文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