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寻宗觅迹] 万荣平原村——薛瑄廉风文化映世长

1358 0
发表于 前天 17: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万荣平原村——薛瑄廉风文化映世长
薛瑄故居寝室
万荣平原村——薛瑄廉风文化映世长
薛吉生为来客讲解
万荣平原村——薛瑄廉风文化映世长
薛夫子家庙正殿
万荣平原村——薛瑄廉风文化映世长
薛瑄纪念馆塑像

借着带陕西几位作家朋友来采风的机会,我再度走进神往已久的薛瑄故里——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

薛瑄是明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文学家,其生平与成就辉耀古今。在老友薛吉生(薛瑄第十九代孙)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薛瑄纪念馆、家庙及故居,开启了一场深入探寻薛瑄文化的旅程。

走进故里 探廉吏生平

薛瑄纪念馆位于村中心,由心之初、廉之途、儒之宗、文之风、法之范、家之道六个篇章组成,采用了先进的全息投影、幻影成像等现代化声光电技术,结合皮影戏、面塑、泥塑、木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完成了对薛瑄“形”与“神”的重塑。在薛吉生的讲解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一代廉吏的传奇故事,领悟薛夫子廉政思想的真谛。

薛瑄从宣德三年(1428年)开始,到天顺元年(1457年),陆续居官24年,大多执掌法纪,如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和大理寺卿等。任职期间,他严于律己,勤廉从政,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被誉为“光明俊伟”的清官。

天顺元年春,年已69岁的薛瑄得朝廷重用,被任命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他安贫乐道,对生活条件好坏从不计较,以“河东布衣”自许。担任京官五年,才在京城购置了一间房子,小得仅能放下一张床。屋里光线昏暗,又没钱买窗,儿子就找了一只废车轮装上,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车窗记》。他任监察御史时,曾监管湖广银场,管辖湘西二十多处银矿。许多人都觉得这是件“肥差”,但薛瑄却以唐诗“此乡多宝玉,切莫厌清贫”自警,坚持一文不取。他在任三年,“黜贪墨、正风俗”,有效规范了银场秩序。离任时,他两袖清风,并写诗明志:“莫言白笔南征久,赢得归囊一场空。”当地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纷纷建造生祠纪念他。

领略遗迹 感清风雅韵

走进薛夫子家庙大门,左侧悬挂着一口明代古钟。薛吉生介绍,这口古钟历经磨难,曾逃过日本人焚烧钟楼的劫难;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因太过坚硬而未被砸毁;后来又先后四次被盗,最远一次因盗匪撞见路人而被遗弃在村道上。也算是命运多舛,它就这么执着地留在故里,不愿意离开夫子家庙,一定是等着重新被敲响的这一天吧!

正殿上方悬挂明末吏部尚书曹于汴书写的“真在堂”匾额,殿内有尊造型逼真的薛瑄塑像。1984年,董其武书写的“薛文清公故里”六字,被村人刻成匾额,悬挂于庙。夫子像两旁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傅山称颂薛瑄的楹联,可惜真迹已被盗,现存为复制品。傅山题联云:“不辨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

薛吉生给我们详细讲解了这副联的含义。上联指出:假如你没有读明白薛夫子的《读书录》和《读书续录》,即使你参加举人进士考试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也不过徒有读书人的名号。下联表示:等你真明白了“复性”这句话的道理,无论身份贵贱,是士农工商还是入了佛家道家,都有资格进祠拜谒薛夫子。

随后参观的薛瑄故居,是一所坐西朝东的小院,红墙青瓦,古朴典雅,门楼上额木匾书五个金色大字“文清公故居”,这里是薛瑄的世居之所。院落与普通百姓的院子差不多,仅有三间简陋的西房。薛吉生说,薛瑄因丁忧守制等原因,先后在这里生活了20年。

在此期间,薛瑄又完善和发展了程朱理学,提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等新的理念,明确提出了“实学”的概念,不仅创新了理学,还深化了理学的内涵,延伸了理学的价值。他通过长期聚徒讲学,按照自己的思想体系,培养造就了大量学者,创立了著称于史的河东学派,弟子遍及山西、陕西、河南、湖北等地。他的主要著作有《薛文清公文集》《读书录》《理学粹言》《从政名言》《策问》等。这座小院既是薛瑄致仕荣归后讲学之所,也是他终老的地方。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看似简陋甚至寒伧的地方,竟会是封建时代官居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的朝廷大员最终的病老之所。晚年的薛夫子就是在这座不起眼的小院里,博览群书,著书立说,宁静淡泊,修身养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品大员竟住在这么个小地方,足见薛夫子是一位少有的清官廉吏。

致敬传承 护文化之光

薛吉生今年80岁,思维清晰,腰背挺拔,眼神清亮,精神矍铄。他给我们讲了诸多薛瑄的故事,讲了家庙名家楹联的修复过程,讲了家庙、故居修缮过程中的一些经历,讲了陵园柏树砍伐和重栽的历史,讲了纪念馆、聚秀广场的兴建过程。多年过去,这些事已然牢牢地刻印在他的记忆中。

薛吉生远不止于口头的讲述,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干家。几十年来,他积极参与薛瑄家庙及陵墓的保护工作之中,以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全力守护着这片无比珍贵的文化遗迹。

村里大街小巷墙上的几百块板报栏,是他几十年的宣传阵地。他对碑石情有独钟,在他的心里,每一块残破的碑石都是会说话的石头。他经常站在家庙、陵墓的古石碑前,埋头在书山,穿越百年乃至千年的时空,追寻着那撇、捺、横、平中蕴含的历史印记,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他挖掘、整理、创作出几百篇宣传、考证薛瑄思想、文化、碑刻的文稿,出版了《薛瑄惟有正力量》专著及个人文学作品集(三册)、书法作品集。他与宗亲坚持不懈,努力推进薛瑄家庙及陵墓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甘为人梯,夯实基础,为后人打下牢固的“地基”,寓保护于研究之中,寓热爱于责任之中,这就是薛吉生的学风。

研究地方文化历史,自然离不开地方志,但现存的旧志不多。为了在网上查阅资料,薛吉生甘当年轻人的学生,虚心请教,学会了电脑,学会了用手机查询。现在他不仅能够熟练地在网上查阅资料,而且还在手机上玩抖音、发朋友圈、拍照,为抢救文物殚精竭虑,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尽心尽力。可见,人这一辈子,无论做事、做学问,一定要守一不移。

如今,薛吉生年事已高,本可在家尽享天伦之乐,但他却放弃了闲适生活。即便记忆力减退了,但他始终记得祖先的廉政精神。他默默坚守、精心呵护着故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每一处遗存、每一块石碑。他任劳任怨、全力协调配合文保部门做好守护、宣传工作,坚持为来此参观者及廉政教育的团体义务讲述薛瑄的故事。

薛瑄一生无愧于民,两袖清风,其高风亮节代代相传。作为后人,薛吉生深受感召,义务宣讲几十载,传承薛瑄文化和廉政精神。廉风跨越百代,至今仍熠熠生辉……

屈吉平/文      薛丽娟/摄影
28460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