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陶朱公“三散家财”

632 0
发表于 2017-3-16 10:51: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微信“草野思想库”  作者:李新芳    原标题:陶朱公“三散家财”

陶朱公“三散家财”

陶朱公“三散家财”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范蠡是春秋年间吴越地区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范蠡最后定居陶地,人称陶朱公。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他出身贫贱,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他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一雪会稽之耻,最后打败、吞并了强大的吴国。
  面对即将到来的荣华富贵,他果断地选择急流勇退,泛舟五湖,得以保全性命,安享晚年。退隐以后,范蠡三次搬迁,将他治国理政的聪敏睿智,用在了副业和经商富家上,累积财富巨万。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被后人称为儒商鼻祖,在民间尊为“文财神”。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他的三散家财故事是惊心动魄的,那到底是哪三散家财呢?
  春秋时期,范蠡戮力辅佐越王勾践,终于使得越国复兴。胜利后,越王封范蠡为上将军。可范蠡知道勾践为人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就辞书一封,放弃高官厚禄,只装少量珠宝,乘舟远行,一去不返。这是“一聚一散”。
  范蠡辞去上将军后,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耕于海畔,没有几年就积产数十万。齐国人仰慕他的贤能,请他做宰相。范蠡感叹道:“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就归还宰相印,将家财分给乡邻,再次隐去。此是“二聚二散”。
  行至陶,范蠡看到此地为贸易的要道,可以据此致富。于是,他自称陶朱公,留在此地,根据时机进行物品贸易,时间不长,就累积万万。后来,范蠡次子因杀人而被囚禁在楚国。范蠡说:“杀人偿命,该是如此,但我的儿子不该死于大庭广众之下。”于是就派少子前去探视,并带上一牛车的黄金。可是长子坚持要替少子去,并以自杀相威胁。没办法,范蠡只好同意。
  过了一段时间,长子带着次子的死讯回到家。家人都感到悲哀,唯有范蠡独笑说:“我早就知道次子会被杀,不是长子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也!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为生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少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少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长子不能。次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这是“三聚三散”。
  在这三散家财的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知晓他是大仁大智的,他一散是会识人,非常有远见,二散是淡泊名利,懂得取舍的艺术,三散是会内外一体富,顺应天命发展。
  从心理学层面上推断,可以洞察范蠡的人生走向和心理诉求。
  他协助越王攻灭吴国、实现了勾践的霸主梦想后,毅然退隐太湖的行为选择是为了躲避杀身之祸,保全身家性命。
  他浮海出齐是因太湖离越国太近,担心再陷越王勾践毂中,他归还齐国相印,尽散其财,“间行以去”。(《史记》语)客观上是越王勾践渡海北上称霸,已经攻占齐之沿海重要港口琅琊(今琅琊台犹存越王台遗址),且齐平公听信奸佞谗言,故意疏远不再信任,主观上是觉得“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
  他看中陶山之阳作为归宿地,是“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有生可以致富矣”。更重要的是他青睐这块风水宝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仁大智的范蠡没有舍此而它往的理由。
  他的一生是一个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超越自我、享受清宁即福、进入了淡泊宁雅人生境界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内外一体富的人生写照:没有他的聪敏睿智、文韬武略的强大内在,不可能会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创富奇迹;没有他的造福民众、清宁即福的正确人生观导向,不可能创造一个传奇般的人生;没有他那淡泊宁雅的人生境界,根本不可能有较成功、幸福、美满的人生。

2846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