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小时候,在摘自《春秋左传·宣公二年》的课文《晋灵公不君》中,这句话作为教人从善的深刻警醒,告诫我们要有勇气承认并及时改正错误,勇于自我反省和改进,让人印象深刻。当时年少,只记住了这句至理名言和晋灵公“不君”的悲剧结尾,殊不知,在《晋灵公不君》中,还记录了一段与之紧密相关且感人至深的“翳桑之报”的故事。
“翳桑之报”这则成语典故,就发生在公元前607年河东中条山西端的首阳山。除了上述的《春秋左传·宣公二年》中有记载,《史记·晋世家》《说苑·复恩》等古籍中也提及了这段历史。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晋国的赵盾,也就是后来因谥号“宣”被人们尊称为赵宣子的晋国第一位权臣。他功勋卓著,担任执政,号为正卿。因晋灵公昏庸无道,想要杀掉赵盾,佯装请他饮酒,并在四周埋伏了甲士行刺。赵盾的副将提弥明发现了阴谋,便想要扶赵盾出去。两人一边与甲士斗争一边逃离,提弥明为保护赵盾不幸战死现场。赵盾眼看走投无路,却又有一人出现救了他。
原来,赵盾曾在首阳山围猎,扎寨在翳桑(今永济市)。一次,他发现有个人病饿将死,便上前询问情况。那人说,自己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递给他吃食,没想到,他却将一半收了起来。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出来在别人家当差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母亲是不是活着。现在离家不远,请允许我把这些带给她吧。”赵盾听后还是让他把食物吃完,并给他准备了一篮子饭和肉,放在布袋里,让他带回去。
这个人,便是另一位主人公灵辄。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看到曾经的恩人赵盾遭到追杀,他便将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的手下,使得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就是翳桑之地的那个饿人。”赵盾继续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什么也没说就走了,赵盾自己也逃走了。
这则成语典故,亦作“翳桑饿人”“灵辄报恩”等,表示赵盾与人为善,自己方便;灵辄知恩图报,不昧良心。历代许多文人创作时也常会引用这一典故,如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就提及:“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这个流传两千多年的故事,不仅歌颂的是知恩图报的美德,更讴歌了人性闪耀的至善光辉。它让我们相信“善”的力量,告诉我们,每一个善举都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开花结果,善行终将得到回报。
赵盾路遇饿者,并没有视而不见,而是毫不犹豫施以援手,不仅让他吃饱,得知他的孝行后还让他打包了一份丰盛的食物。这种纯粹的善意十分珍贵,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人性的至善。
对于灵辄而言,他的回报同样十分珍贵。得到帮助后他能铭记这份恩情,当他认出恩人之时,亦毫不犹豫地相救,体现了知恩图报的强大力量,更是他对“善”这一美好品德的坚持和守护。
也就是这“一恩一报”之间,“善良与感恩”在人与人之间得以传递,这人性中最质朴、最动人的光辉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人处世,心存善念、乐于助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无疑,在现代社会,“翳桑之报”的故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当我们在行善时,不仅是在帮助他人,更是在播种美好和希望;而当我们遭遇迷茫或困境得到别人的帮助和鼓励时,感恩、回报会将这份善意不断传递、扩散,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翳桑之报”这则成语,承载着历久弥新的文化记忆和人性温度,成为辉耀传承的精神力量。它如同一座耀眼的灯塔,时刻提醒我们,不断修炼己身,秉持善良与感恩的至善人性,让温暖与大爱的正能量不断绵延、代代相传。
王捷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