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一雷惊蛰始 春醒万物生

2152 0
发表于 2025-3-3 11:01: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
一雷惊蛰始 春醒万物生
立春过后,气温逐渐回升,春天加紧了前行的步伐,快步越过了雨水节气,转眼间到了惊蛰。

惊蛰,古代也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惊蛰时节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于土壤里冬眠的昆虫,昭示着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古人根据自然界生物的变化将惊蛰形象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桃始华”是指桃花是月始开,山野尽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二候“仓庚鸣”就是黄鹂鸣,“仓庚”之名源自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处处可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三候“鹰化为鸠”是指鹰去鸠来,鹰指鸷鸟,鸠指布谷鸟,因感春时气候而变化。

在古人看来,惊蛰是一个关键性的气象日,因此在古诗词中,对惊蛰这一节气描写甚多,说明古人对惊蛰的重视程度。魏晋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生动地描写了春回大地、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宋代诗人张元干的描述更为形象:“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惊蛰的一声惊雷,让蛰伏了一冬的虫儿们从严寒桎梏中苏醒过来,争先恐后地挤进春天。同为宋代诗人的陆游在《春晴泛舟》中写道:“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抒发了在惊蛰时听到滚滚春雷之后那种充满希望的兴奋心情。惊蛰的雷声,让春天真正拉开了帷幕,它是大自然为人类奏响的一曲春歌,漫长而寒冷的冬天这时才彻底退出了大地的舞台。

惊蛰后自然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清澈而又蔚蓝的天空中几朵白云慵懒地飘浮着,阳光开始明媚起来,空气变得清新而不再令人感到寒冷。河边的杨柳也是不甘寂寞,枝条上一粒粒的芽苞,已经悄然萌动。田野里,杏树、桃树枝头的花苞渐渐膨胀起来,颇具呼之欲出的态势;小草们争着破土而出,露出一个个嫩绿色的眉眼;返青的麦苗,青翠欲滴,汇成了绿色的海洋,时不时会泛起一层层碧波。泥土变得松软了,蚂蚁、蚯蚓也在进进出出地忙碌着。飞回来的鸟儿们在枝头跳来蹦去,叽叽喳喳地唱唱和和,世间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惊蛰在农耕上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到来意味着漫长的冬季休息已然过去,田间劳作陆续开始。唐代诗人韦应物《观田家》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农谚也有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古代人们在这个时节开始忙碌起来,扛着各种农具走向生机盎然的田野,有的在平整冬翻的田地,有的给茁壮成长的蔬菜追肥,辛勤劳作的人们把大地打造成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唐代诗人元稹的《惊蛰二月节》惟妙惟肖地展现了惊蛰时分的那幅绝美画卷:“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惊蛰到来,春光普照大地。桃花盛开如蜀锦般美艳,翱翔在天空的老鹰已悄然远去,停歇在树枝上的布谷鸟等鸟儿在欢快地歌唱着。春光虽好,但是时光短暂,嫩芽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人们在农田里开始了忙忙碌碌的春耕春播,如此美丽动人的画卷带给人们的是收获的希望。

“一声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惊蛰奏响春天的前奏曲,打响了人生奋发向上的发令枪,人们又将开始新一轮的播种与憧憬。无论打雷与否,惊蛰都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好日子。

徐新/文  (《民主与法制时报》)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