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一字之差 惊蛰 灵动千年

2155 0
发表于 2025-3-3 11:02: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
惊蛰时节,春意萌动,雷声始鸣,蛰虫惊起,万物迸发。这一“惊”字用得恰到好处。而这却是“为尊者讳”的“歪打正着”,一字之差让惊蛰千载生动惊艳。

在汉景帝以前的文献中,出现的有关惊蛰词语都是“启蛰”。启即开也,有唤醒的意思,如成语启聩振聋,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蛰即藏也,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启蛰即唤醒虫类冬眠状态。成语“阳和启蛰”,意为春天来了,过冬的虫豸苏醒开始活动了。《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意思是说,凡是祭祀,启蛰时举行郊祭,郊天之礼是周代最为隆重的祭典,祭祀天地日月的活动,皇帝亲自参加。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传统农事历书《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那时候的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初春的开始。

在古代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示尊重。《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汉文帝刘恒崩于未央宫,太子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也是西汉的第六位皇帝,因其名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蛰”改为“惊蛰”。南宋guan员、经史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说:“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同时,把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予以置换,“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汉景帝之前为“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汉景帝后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隋唐时期,“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如唐人柳宗元《非国语·不藉》:“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张说《扈从温泉宫献诗》:“温泉启蛰气氛氲,渭浦归鸿日数群。”即使到了宋代以后,有些诗文仍用“启蛰”,如欧阳修《感二子》:“百虫坏户不启蛰,万木逢春不发萌。”明代王嗣经《秋吟八章》:“念启蛰兮昨日,炎易凉兮电疾。”但是作为节气专业用语,由于长期用语习惯,唐代的《大衍历》继续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尽管是因“为尊者讳”而改名称,但是一个“惊”字要比“启”字生动得多,为大自然增添了灵性。《说文解字》说:“惊(驚),马骇也。”《玉篇》:“惊,骇也。”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如马惊车败。引申人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有慌乱、恐惧的意思,如惊慌失措,惊世骇俗,惊恐万状、惊魂未定等。“惊”还有惊动、惊扰、震动之意,《周易·震卦》:“震惊百里。”《诗经·大雅》:“震惊徐方。”王维《鸟鸣涧》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句。因此用“惊”字替代“启”,内涵更加丰富,使人联想到惊蛰一到,沉闷一冬的天空春雷滚滚,沉睡在地下的百虫惊遽而起,纷纷钻出地面,探个究竟。一看外面已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又有惊喜的感觉。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长卿在《惊蛰》一诗中云:“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惊蛰犹如平地一声雷,冬眠的虫豸爬出洞穴,横冲直撞,四处觅食。

郑学富/文 (《劳动时报》)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