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运城早期革命活动家范希蠡的光辉一生

2243 0
发表于 2025-3-4 11:20: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
范希蠡,1928年中共河东特委成立时担任特委副书记,1929年初担任河东特委书记及之后的河东特支书记,23岁时英年早逝。

今天,我们史海钩沉,曲径探幽,再现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毛头小伙子 已是老党员

农历一九〇八年八月,范希蠡出生于今运城市盐湖区茂盛村。范希蠡的祖父是清末秀才,在当地享有声望,他为孙子这样取名是希望孙子能成为像范蠡那样的稀世之才、国之栋梁。于是,在范希蠡尚且年幼时,祖父便耳提面命,为其传授四书五经等国学文化。

范希蠡的父亲范都忍在陕西朝邑县范家做京货生意,那时候家境尚算殷实。但是,随着范希蠡爷爷的去世,范家家道中落,日渐衰败。

范希蠡是在运城第三贫民高小开始上学的,与身为解州人、后来成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程子华是同学。后二人相继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校。

“当时,范希蠡连去太原上学的路费都凑不齐,他堂兄范子茂将媳妇的八身衣服送到当铺当了四块现大洋。在仍凑不够路费的情况下,范希蠡只好步行八九百里才到了省城。”已是八旬高龄的茂盛村村民昝平定说。

1926年,范希蠡在太原是由何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目前已无确切资料能够查明。原运城省立二师党支部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长沙市市长、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建设部副部级离休干部阎子祥证实,1927年他入党时,范希蠡是他的入党介绍人。这说明,当时年方十八的范希蠡,已是一名“老党员”了。

范希蠡口才很好,除了在校积极学习,他还经常到冶金、纺纱等工厂秘密串联,在工友中宣传马列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相继建立起工会组织,发展了一批工人共产党员,为革命斗争积蓄着最基本的力量。

1927年,范希蠡受党组织派遣回到运城,先后在本村发展了昝小满、昝大彦、昝忠学三人入党,又在十里铺村发展了胡立志、胡宝山、胡普康、杨芳四名新党员。8月,在中共山西临时省委特派员郭巨才指导下,中共解县支部在十里铺村关帝庙成立,范希蠡任解县党支部书记。

1927年7月底,中共安邑县委以国民党安邑县党部名义,用鸡毛信的方式通知周边一些党组织,于8月7日在安邑八蜡庙召开驱赶安邑贪官县长郑毓孚大会。收到信后,范希蠡、刘开化代表解县党组织参加了大会。当天的国民大会参会人数近万人,大会揭发了反动县长郑毓孚统治安邑八年间欺压百姓、贪污公款、草菅人命的种种罪行,并组织了游行示威。范希蠡和众人一道,在县政府门口立下“天下第一贪官郑毓孚”的石碑。面对愤怒的群众,郑毓孚颜面无存,不得不交出四千块现大洋和搜罗来的金银财宝,并于当夜偷偷逃离了县衙。

通过参加这次斗争,解县支部密切了与周边党组织的关系,范希蠡在深受启发的同时,看到了民众组织起来后所蕴藏的巨大力量,增添了在解县组织大规模群众活动的果敢和信心。

盐场大风暴 横扫古鹾海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之后,党组织迅速扩展到全国。在外求学的王鸿钧、邓国栋、阴凯卿、范希蠡等河东青年,最早接受马列思想和共产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积极从事运城地方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1925年冬,经中共太原地方委员会执行委员王鸿钧介绍,祁金兰、王月春、冯彦俊、乔子甲四人,成为运城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1926年春,运城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运城支部成立。之后,中共运城支部大力发展党员,党的活动蓬勃开展,为古老的河东大地注入了强劲的东风。1927年,中共河东特别支部成立,安邑、夏县、芮城、闻喜、河津、垣曲、解县等纷纷建立起党组织,党员发展到120余人。

然而,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大革命失败,全国随即陷入血雨腥风中。运城被捕的中共党员多达70余人,被刑讯致死的有卫文兴、王月春等五人,被判刑的有郭溪、刘开化等七人。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和大肆抓捕,河东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身为解县支部书记的范希蠡,没有被严峻的形势所吓倒,反而被激起更加旺盛的革命斗志。1928年春,范希蠡会同隐蔽在安邑的省委特派员郭巨才,秘密潜入省立二师校园,重建了中共省立二师支部,由阎子祥担任书记。河东党组织恢复重建工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28年,河东大旱,寸草不生,盐生产却是出奇的好。盐场主大发其财,而盐工面临的却是粮荒和物价暴涨,小麦由每石五元上涨到二十几元,可盐场主付给盐工的月工资仍然是以往的二元七角。

范希蠡审时度势,抓住时机,乘势而上,精心策划“盐场风暴”。他和张笠青一起扮成工人深入盐池,一面参加劳动一面秘密活动,教育和启发盐工为增加工资、改善生活而勇敢地进行罢工斗争。

一天天未亮,“卞合兴”盐场主像往日一样,催促盐工们起床干活。工人们走出屋子高喊:“活不下去啦。走,不干啦!”“刘集成”“郭张先”盐场的工人们一齐响应。三个盐场近千名工人汇成一股洪流,高呼着“提高工资,反对剥削”口号奔出南禁门。一场有组织的盐场工人大罢工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时值3月,正是盐田修畦时节,畦修得迟早好坏,与当年的产盐关系甚大。面对“撒手撂套”的工人们,盐场主惊慌不已,不得不坐下来与盐工代表谈判。范希蠡密切关注形势的变化,指导盐工代表戳破了盐场主“合伙求财,人人有份”的骗人鬼话,迫使盐场主给工人增加了工资,罢工斗争取得了胜利。

通过罢工斗争,中共党组织在盐池劳工中牢牢地扎下了根,争取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为抗战期间保卫盐池奠定了群众基础。

光耀堆云洞 志士勇担当

在近现代的河东版图上,位于夏县水头镇上牛村的堆云洞是一座高耸夺目的红色坐标。

1921年,河东革命先驱嘉康杰在堆云洞兴办平民中学。1928年,中共河东特委在这里成立。也正是在堪称晋南革命摇篮的堆云洞,范希蠡由解县走向更广阔的政治舞台,成为整个河东革命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8年6月,中共顺直省委特派员汪铭来到运城,在嘉康杰的安排下,于堆云洞平民中学南厢房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汪铭传达了中央组织部部长周恩来多次致电山西特委的指示精神,安排部署河东地区党建工作。这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运城地区第一个地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河东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河东特委。冯彦俊任特委书记,范希蠡任副书记,张笠青为组织委员,金长庚为宣传委员,南玉山为军事委员。河东特委的成立,是运城地区党的组织由支部、县委到地区领导机构诞生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29年初,冯彦俊调到太原工作不久被捕入狱,范希蠡接任河东特委书记,全面负责河东党务工作。

6月底,由范希蠡主持,河东特委在解县十里铺关帝庙召开会议,安邑县委书记李尔明、省立二师党支部书记阎子祥、解县党支部全体党员参会。会上,中共中央来人讲解了党内外政治形势,强调要以武装起义替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给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蒋介石反动派以有力回击。同时指出,在有条件地区要继续发动群众,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反对土豪劣绅,举行武装暴动,推翻军阀统治,建立红色政权。范希蠡表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最新指示,充分依靠人民,努力创造条件,打开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继盐工争取权益大罢工斗争取得胜利之后,范希蠡又在盐池组织了“捞盐运动”。

因久旱无雨,庄稼无收,盐池附近的村民为了求生存,到盐池捞盐卖钱以谋生,遭到了盐场资本家的竭力阻挠以及反动盐警的残酷镇压,许多人受到殴打、罚款和拘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群众的疾苦,范希蠡挺身而出,积极领导党员和积极分子,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范希蠡领导省立二师党支部书记阎子祥,安邑县委书记李尔明、组织部部长牛守仁等,在十里铺成立“夺取硝盐联合会”,拟定了斗争纲领,起草了宣言书,书写了标语,在硝池滩附近各村和解州广为散发和张贴。由于范希蠡等人宣传、发动、串联和组织到位,不但硝池滩南边的八个村,就连池北甚至猗氏、万泉的部分群众也赶来捞盐。

面对此情此景,盐运使、盐警无可奈何,不敢轻易动手,从而使这场斗争取得了胜利。

流星天际落 浩气人间存

担任河东特委书记职务之后,范希蠡的工作更加繁重。白天,他扮作小商贩,挑着担子以贩卖粟膏片、瓜果梨桃为掩护,经常奔波于夏县堆云洞、安邑、运城、盐池、解州、十里铺、茂盛村等地,为党的事业竭尽操劳。运城二郎庙有个卖菜卖茶的小商铺,这个铺子的后院就是范希蠡的一个秘密联络点。他把自家的西厢房作为党的活动点,夜晚经常和茂盛村的昝小满、昝大彦、昝忠学及十里铺的南国瑞、胡立志、胡宝山、胡普康、杨芳等党员及积极分子分别议事。他将房门紧闭,不允许家人进入,送饭也只是送到门外,以至于家里人从来不知道来客是谁,保密工作非常到位。当时,他家的经济已经衰败,生活十分困难,但他对筹集到的由他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管理格外严格,家里管来往的上级和党员吃饭,从来不私自动用党的经费。

范希蠡家里有一台油印机,晚上印刷好标语和传单后,他便让党员带上外出各地,以生柿子代替糨糊涂刷张贴。范希蠡擅长绘画和书法,是茂盛村首屈一指的“大先生”,逢年过节村民常请他写对联、画灯笼。

1929年夏,范希蠡到安邑印刷文件时被叛徒认出,他和吴子章同时遭逮捕,被押往太原关押在山西省监狱,后转押于省反省院。范希蠡在狱中和反省院受尽摧残,体质虚弱,疾病缠身,又患了“下巴痈”,到1931年初,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命悬一线。同村在太原做事的昝文郁得知情况后,找到范希蠡的亲戚联名盖章,又加盖了解县旅省同乡会公章,才举保将范希蠡保释出狱。

范希蠡出狱后,身无分文,昝文郁资助了他十四元九角钱,让他暂住治病。而范希蠡返乡心切,购买了从太原返乡的汽车票,悄悄乘汽车回家。到家后,范希蠡当天晚上便召集党员开会,询问他被捕之后当地工作开展情况,安排下一步党的工作。尽管体质十分虚弱,但他仍东奔西走从事革命活动。时值盛夏,乡村瘟疫四起,一天下午他突然上吐下泻,救治不及,于当晚11时许病逝,年仅23岁。

杜流程/文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