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史书记载尧初都蒲坂,迁都平阳。平阳即临汾旧称。从文化的角度看,平阳的名气不可谓不大。它是尧之所都,这里有声名赫赫的汉武帝之姐平阳公主,而在平阳公主府中出了著名的美女卫子夫,后来成为汉武帝的皇后,同时平阳木版年画名扬天下。多年前,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来绛州考察古村落光村及绛州木版年画,专门提到平阳木版年画,而且一再强调平阳木版年画的艺术品质与文化内涵不可小视。
凡此种种都让人感觉到平阳的文化历史地位与重要意义。去年去洪洞县采访,去了赵城镇,走访了那里的一些古建寺庙,发现龙王庙及治水文化历史丰富厚重,而且碑记中多次提到平水。当时我就想到,既有平水,一定有平水之北平阳,临汾古称平阳,应该是其曾位于平水之北,所以称平阳。
后来在写作时,便把平阳之名应来自平水之阳的地理位置写进了文中。但因为表述并不精准,刊发文章时去掉了这句话。此次偶然机会,结识了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周亚先生,从他提供的一篇关于晋南水利研究的文章中,我方才弄清了平阳地名的来龙去脉。在此与读者诸君分享。
周教授的文章中开宗明义讲清楚了,在地壳变动的造山过程中,山脉的脚下多有泉水涌出,如吕梁山支脉姑射山(俗称平山)脚下,位于今临汾市西南13公里处,便有一从地下涌出的蜂窝状泉水,水质甘甜清冽,水量充沛,从古至今在当地的农业文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股源源不断的泉水,形成了一片开阔的水域,当地人称其为平水。著名的平阳就位于这片水域之北,人们自古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所以得名平阳,才有了关于平阳的种种故事和文化。
周教授的文章主要论述,除了从地下涌出的泉水,还有从天而降的洪流。两种水都对农业灌溉有利,但是洪水中因为有大量泥沙、腐殖质,在与泉水相汇时常常拥塞泉路,使原本由泉水灌溉的农田无法得到灌溉,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为有效治理泉水与洪水,保障老百姓的生活,官府与民间士绅带领老百姓修建十二官河,让泉水和洪水分上下各自涌流。这样的工程自唐宋以来,直到明清一直在延续。除了用水利工程保证农田水利用水,泉水附近还修造了龙子祠,供奉龙王,祈祷其管好洪水,保障民生。这个龙子祠因为自古祭祀,声名显赫,从精神上给附近的老百姓以安慰。
据周教授介绍,平阳府故地在今尧都区金殿镇,此处正位于平水之阳。今天的临汾位置临近汾河,因名临汾,也是由过去的临汾县名延续而来。人们对于地名的传承多遵从旧俗,而当地理位置发生变化后,为了以正视听,会取一个更加准确的地名方便传播,这也许是平阳到临汾演变的内在逻辑。
除了龙子祠附近的平水,还有著名的平水韵不可忽视。平水韵是汉字最早的韵,因其作者后汉刘渊是平水人,所以人称其为平水韵。不称刘渊韵而叫平水韵,体现了古之学人的山水情怀。一方山水一方人。人之性灵创造多来自其所生活的山水附近,不以人称而以水称,因为山水之于人来说,更恒久,影响亦更大。
每一方土地的人都是这块土地的山水天地所造就。从周教授的文章看,在造山运动中,各种山麓的脚下有泉水涌出,所以地名中多有涧、沟、峪等,便想起运城各靠山县的地名中,如河津有干涧、清涧,永济有王官峪、水峪口、鹿峪、介峪,稷山则有化峪等。从山而下的洪水、从地涌出的泉水大多从沟谷间流出,直至平田沃野,肥田润稼,造福民生。再多的水便汇入黄河,千里奔腾,亘古不息。
如果没有这些天生地涌的水,地里的禾苗得不到灌溉,田地没有产出,人们便无法生存。从这个逻辑上看,山水之于一方生民,其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古人起地名多用当地的山水名,如晋南运城的盐湖区,因为山水正是一方生民性灵之父母,永远值得人们爱护、敬畏、依恋。
张建群/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