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一、项目概况
北白鹅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属于北白鹅遗址的一部分。遗址北依王屋,南望黛眉山,南距黄河10公里,东南距洛阳72 公里,西直线距离垣曲县城30公里。
垣曲北白鹅墓地位置图
考古勘探表明,遗址分布面积20万平方米,发现有新石器、商周时期文化层和灰坑等遗存。共勘探出墓葬217座,灰坑 241座,车马坑5座,陶窑2座。大型墓葬集中分布于墓地东南部,其东南方向有大型车马坑陪葬,车马坑中,马坑与车坑分开埋葬。中小型墓葬分布于整个墓地。
二、工作理念
2020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联合国内相关高校及地方文物部门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2021年转为主动性考古发掘。2022年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创新考古发掘模式,将科技考古与田野考古有机结合,在墓葬原位建设实验室考古地下方舱,探索精细化发掘新路径。
发掘区现场
M1018“地下方舱”外部钢架保护仓内景
三、发掘收获
2020-2024年,北白鹅墓地共发掘墓葬47座、灰坑近60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陶窑2座、陶灶1座、解剖沟1处等。
2024年,完成12座灰坑、1处灰沟及5座墓葬的清理,仅M1018由于采用“地下方舱”精细化清理,尚未完成发掘。根据出土器物,墓葬可分为两个等级,墓口面积在8-20平方米左右,深度2-9米不等。形制皆为南北向竖穴土坑墓。已完成发掘的5座墓葬均一棺一椁,棺椁仅余灰痕。棺内人骨保存极差,大多人骨旁铺有朱砂。墓主人头向以北为主,M1037和M1039头向南。除M1037为侧身屈肢葬外,其余墓葬均为仰身直肢葬。有腰坑的墓葬相对较少(M1018和M1038),仅在M1037发现二层台。出土器物共70件/套。其中M1036东南部发现残留漆器,疑似漆甲。
同时,为加强多学科跨领域协同,全面提升考古发掘中的发现、分析及记录能力,探索北方地区墓葬考古的新模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加强与高新企业合作,研发用于地下方舱的相关视频记录和数字化记录装备。2024年在大型墓葬M1020地下方舱考古基础上,发掘大型墓葬M1018。M1018地下方舱配备有环境检测与控制系统、全过程视频影像记录与展示系统、全自动三维数据采集系统及无接触发掘清理系统。
大型墓葬M1018现阶段发掘至棺椁之间。在其出土青铜器表面、棺椁之间局部等发现较多纺织品和席纹印痕,利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器物表面包裹纺织品,同时棺椁之间铺设两层编织物。在棺椁之间发现较多朱砂痕迹,且朱砂外围分布有较多铅锡器和铜铃铛,以朱砂为线索和指示发现“棺架”和棺椁之间独立空间的分布范围。
M1036 出土铜鼎
M1038出土铜匜
M1018器物表面布纹
四、价值意义
目前,M1018出土器物38件/套,包含铜器、铅锡器和玉石器,提取部分有机质残留物。发掘中,使用手持式背散射成像仪对已揭露的椁盖板层进行了探测分析,发现多处异常影像。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多波段光谱、便携式X荧光检测等技术手段开展有机质、无机质遗存的探测、识别及采集等保护工作,相关有机残留物正在进行科学分析。
在田野发掘的同时,项目组开展整理和研究工作。在M1020和M1021出土的铜鼎、盘、盨、鬲、钟和马镳等17件青铜器中发现铭文9篇,铭文内容涉及人名、官职和族氏等丰富信息。其中“郑井叔”、“虢季子白”、“卫叔元父”等人物的确定,有助于探讨北白鹅墓地的族姓归属等问题。
综合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垣曲北白鹅墓地是一处重要的大型高等级贵族墓葬群,贵族墓葬时代早至春秋早期,下限不晚于晋文公得南阳之时(BC635年)。结合铭文和文献,此地应为召公家族分宗“太保匽仲”氏在成周畿内的采邑。2024年度的考古工作,不仅提供了关于春秋早中期贵族墓葬结构、葬俗、随葬品及其包裹物等方面的珍贵信息,还为研究晋南地区两周时期丧葬制度、人群族属、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对于探索周代的采邑制度、晋南与成周的关系以及探讨晋南在整个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考古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