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建筑民居] 姚暹渠与西王村文昌阁的不解之缘

2215 0
发表于 2025-3-4 17:31: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
 横垣河东大地的姚暹渠,从东向西像一条长龙,跨越夏县、盐湖,永济三县市,全长86.6公里,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水利工程。
姚暹渠与西王村文昌阁的不解之缘
姚暹渠,原名永丰渠,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公元505年)都水校尉元清开凿,主要用于运输河东(今中国死海)的食盐。到了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获取盐利,充实国库,派都水尉(也叫都水监,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部长)姚暹重新开凿旧永丰渠。这一次开凿规模相当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姚暹把原永丰渠利用地面的坑、泊积水,汇成流,自然常年四季流进了新开凿的渠里,同时加大加宽河面,这样盐运畅通无阻,让河东的食盐源源不断地运往豫、陕等地,而且两岸人民可以引水灌溉农田。这条渠修了12年终于竣工,人们为了感谢姚暹的开渠之功,把这条渠命名为“姚暹渠”。
姚暹渠与西王村文昌阁的不解之缘
“文昌阁”位于运城市区20余公里的西王村南边,距离姚暹渠直线不到2公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姚暹渠的修筑,就没有此后文昌阁的繁荣与昌盛。文昌阁始建造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总高十八米,分基座和阁楼两部分,基座高约6米,基础砖石砌体,10米见方。基座中四个砖洞贯通,可容四套马车通过,故又被俗称为“四眼洞”。基座上四周城垛相围,西北方建有台阶,人们可拾阶登上阁楼观赏。阁楼高约12米,木结构格式,两层四檐,重檐十字歇顶建筑,层层斗拱扣锁外延,支托着复杂的梁架和外伸的屋檐。阁顶竖树着一支醒目的一米多长的木刻巨型毛笔,表达了当时人们渴求文化和重视文化的美好愿望。

阁内供奉着文昌神、魁星神和孔夫子塑像,门上一幅楹联:“道贯古今为至圣;学齐天地仰仙师”,横批“万世师表”。彰显了人们对神圣的敬仰和崇拜。站在基座中间仰望,上方彩绘八卦图案清晰可见。围着阁身走上一圈,您会发现,四方砖门洞顶皆有石刻匾额。东为“萦青”,含敬怀青帝大神之意;南为“迎薰”,含敬迎南方之神护佑乡民之意;西为“缭白”,含敬迎白虎大神之意;北为“拱斗”,含敬迎玄武大神之意。真是字字珠玑,含意深刻。


信步走上距文昌阁不到两公里的姚暹渠畔,细心地您,会发现从东向西,蜿蜒曲折的姚暹渠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原本直线的渠道在这儿怎么就一直往南偏了好多,这其中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呢。

话说姚暹当年修渠时,修筑侯村、西王这一段渠的负责人是名叫姜师度的人。工人在侯村地里施工时,从地下挖出一块石碑,搽拭干净后,发现上面有清晰的文字:“姜师度,姜师度,往南移上三五步”。众人连忙向他汇报此事。姜师度经调查了解,才知道这里埋的是已经逝世百余年的一位异人留下的预言,他名叫卫大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离世时竟能预测百年后修渠负责人的名字,真乃奇闻!为尊重这位前辈,姜师度请示姚暹后,将渠往南移了一些,保护了卫大经的坟茔。而今,卫大经的墓地已成为运城市盐湖区文物保护地,有立碑为证。

姚暹渠与西王村文昌阁的不解之缘
站在姚暹渠畔,眺望茫茫无际的盐池盆地,仿佛看见盐工们在盐池挥汗如雨辛勤劳做的背影,好像听到虞舜的《南风歌》此起彼伏“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的悠长吟唱。

漫步古盐道,思索盐文化的遗迹,鸟瞰浩瀚无垠的河东盐池,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盐,是百姓的命根子,是政府的钱袋子。但它的生产因受气候影响太大,又很脆弱,运城盐池不像海盐那样面临台风潮汐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因为它所处地势低,降雨带来的洪水泛滥始终威胁着盐池,轻则降低产量,重则形成毁灭性破坏。运城的盐池,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产盐地。隋唐时期以及以后某些朝代,运城盐池所产的“潞盐”支撑着全国八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姚暹渠的安然无恙,才能确保河东盐池的平安无事。据《夏县志》第二章•防洪工程•姚暹渠载:“原名永丰渠。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后魏正始二年(505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故号永丰渠。周齐之间,渠隧废绝,隋大业中(605——618年),都水监姚暹决埝峻渠,容泄山洪,堵挡客水,保护盐池,资为水利’。后人为纪念他治水功绩,将永丰渠更名为姚暹渠。宋元祐间(1086——1094年),解令李绰兼盐池事时,重修加固姚暹渠,王峪口至苦池滩,后人方称‘李绰埝’。明嘉靖元年(1522年),巡盐御史朱世昌,又大力修竣姚暹渠,通役夫2万人,起工于10月中旬,再4旬而渠成,宽3丈,两岸各高2丈,上广2丈。清乾隆年间(1735——1795年),把南埝定为官埝,由盐政存艮岁修,北埝为民埝,民修。26年(1761年),知州韩桐,视北埝单薄,民修无力,请动公款,加高培厚,与南埝并峙,可资巩固。”1500年以来,大公无私的西王以及渠边人民大公无私,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盐池的安危,决不能让洪水冲毁盐池盆地。为防盐池洪涝严重泄洪,西王村民未雨绸缪,早就在村南修好了护村堤堰,起止文昌阁正北的祖师庙,绕文昌阁朝正西至双碑亭处终止,全长2000余米,顶宽4米,底宽7米,高1.5米。逼洪水改道,流向正西方向。

195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肆虐着河东大地,历经1500余年的姚暹渠决堤,西王村三面水围,浊浪翻滚,修好的护村堤堰虽起到一定作用,但难挡洪水汹猛。刚成立不久的的刘胡兰民兵班,全是一些年轻的姑娘,她们在抗洪抢险中,身先士卒,奋勇当先,流血流汗,经受住了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谱写出了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人间佳话。1960年4月,时任民兵连长的王玉珍出席了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朱德及宋庆龄等党和国家人的亲切接见,成为整个西王村的骄傲和自豪。西王人民不会忘记,在最危急的时刻,党和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直升飞机把一捆捆崭新的麻袋撒向地面,落到地上的麻袋迅速被人们装上泥土,堵口筑坝。村里老年人望着高空中宛如天女散花般飘忽的麻袋,长跪在地,喃喃自语:“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救我们的生命!”当地政府组织3000多民众日夜筑堤垒坝,终于拒姚暹渠洪水于村外。使得村民免遭受背井离乡之苦。而文昌阁南面的数千亩耕地,浸泡在深达数尺的汪洋中达一年之久,颗粒不收。凭着党和政府的援助,以及西王人民不屈不挠,生产自救挺过了难关。文昌阁也如坚强的西王人民一样,水中浸泡一年,仍亦然不倒,堪称奇迹!

今天,站在姚暹渠畔,回眸高耸屹立的文昌阁,似乎看到一行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运盐商队川流不息的壮观情景,隐约听到“吱吱扭扭”的马车声诉说着来自350多年前古老的过往。

姚暹渠与西王村文昌阁的不解之缘
西王村处于潞盐西运大动脉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盐务稽核机关在文昌阁设立盐务监所,职责是防范和打击运盐走私偷漏税费。盐车行到文昌阁接受抽袋复检,决不允许缺斤短两和私自超载。由于众多盐商到此逗留住宿,也带动了西王村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繁荣。餐饮、旅店,银器工艺等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每到夜晚,文昌阁四周灯火通明,犹如白昼,骡马嘶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从盐池过来的大队运送潞盐的车马队,驻扎在了干净整洁的文昌阁四周十几家客栈,客栈四周商铺林立,商贾云集,路人熙攘。各种美食飘香,叫卖声此起彼伏,撩人食欲。更有当地古老剧种蒲剧搭台助兴。台上悠扬婉转一板三眼的吟唱,耳熟能详的剧情叫人百看不厌。高亢激昂粗犷豪放的一声吼,随风窜出文昌阁,越过姚暹渠,在中条山间久久回荡。

在当时,西王村又是“茶路”的重要通道,每年解州的“四月四”、“九月九”古庙会期间,北方的蒙古驼队,武夷山的茶商马车,都会在西王的潞盐客栈相聚。南方人、中原人、草原人共处一室,洽谈生意,西王人充当“通斯”,即翻译,奔走在各地客商之间。西王人诚信好客的品德,受到了人们普遍的赞誉和尊重。据说,当时的解州州府衙门老爷,遇到西王村老者进城,都视其为座上宾 ,不但香茶接待,还要把自己的水烟袋让给老者抽一袋。并恭维说:“不叫西王老者抽袋烟,一辈子对不起老祖先”。
友善宽容质朴厚道的西王人,加上优越富庶的地理环境,引来八方商贾,四方游人纷纷来此落户谋生,致使原本小小村落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河东第一村”。最多时村民达到万余口人,才有了“天上数玉皇,地下数西王”之说。

文昌阁的建立与繁荣,因盐文化而兴盛数百年不衰,逐渐成为一方文化、经济的中心。围绕其拔地而起的庙、碑、亭总数达十余座。娘娘庙香火缭绕,九江王庙气势恢宏,药王庙人来人往,关王庙肃穆威严,观音庙画栋雕梁,高家双碑楼挺拔大气。庙宇碑楼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俗画卷。
姚暹渠与西王村文昌阁的不解之缘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是西王村每年一度的九江王庙传统还愿祭祀的日子。这一天,庙前矗立着两根3丈高的双斗旗杆,象征着神权至上,偌大的场地是方圆百里农民聚集的圣地,对面戏台上要唱三天大戏,给九江王还愿,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在1938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原本又是该给九江王祭祀之日。岂料这一天,驻扎在解州的日军100余人闯进了西王村,烧杀抢掠,一直折腾到第二天下午,才侥侥离去。临走之时,还用炮对准文昌阁南面的6米基座高处“迎薰”匾额两边各被炸开了一处洞穴,后来虽修补复原,但日寇在西王村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村民刻骨铭心,代代相传,不忘过去。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同浦铁路的修通火车和汽车的使用,千年古运河姚暹渠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像一位老者,静卧在河东大地这块黄土地上,默默回忆着它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和曾经的繁华与辉煌。西王村的潞盐古茶道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蜿蜒小道,芳草萋萋,淹没了多少古老的故事和传说。文昌阁似乎也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地面杂草丛生,阁身破旧不堪,往常喧嚣和热闹情景荡然无存,仿佛一夜之间被人们遗忘。
姚暹渠与西王村文昌阁的不解之缘
其实,在每一个西王人的心里,都渴望着有一天,象征着西王村标志性建筑的文昌阁能得到重新修缮。由于种种原因,文昌阁多年来,并未得到正真的修复和开发,这成了西王村民梦寐以求的夙愿。
春风秋雨,岁月悠悠,时光来到了二十一世纪,西王村人和全国人民一样,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重修文昌阁水到渠成。当地盐湖区政府十分重视古建筑的修复,先后投资近百万,历时一年多时间,对文昌阁进行了彻底修缮,让这座做为盐文化之重要载体,晋商之源头,古文化之象征,西王村之标志的古建筑重新焕发青春,再放异彩。同时以文昌阁为中心,围绕建成19.5亩的“西王村文昌阁园林景区”,环形路网,绿草铺地,美丽风景,仙境一般。而今,这里不仅是西王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十里八乡村民前来观光纳凉的好地方,更成为拍摄短视频、网红打卡的绝佳之地。炎炎夏日,前来此避暑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拾阶登上文昌阁楼,微风吹拂,沁人脾肺。两层四檐八挑风铃叮咚作响,悦耳动听,仿佛在吟唱着一曲曲古老的歌谣。东边望去,环乡公路,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枝繁叶茂,随风摇曳;转头向北,宅屋院落,错落有致,鸡鸣犬吠,炊烟袅袅,饭菜飘香;再看西方,青畴千亩,纵横交错,郁郁葱葱,一片碧绿;向南放目,姚暹渠东西穿越,水流通畅,碧树罩堤,虫唧鸟鸣,生机怏然。哦,好一副太平盛世的靓丽图景!
姚暹渠与西王村文昌阁的不解之缘
古色古香的文昌阁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正是在对历史的纪念、和对从历史中提炼出来的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中,西王人找到了和正在寻求着发展的自信和动力。看今日之西王,村容道路大为改观,粮棉果蔬连年丰收,日常吃用村有早市,生活富裕精神富有,千言万语感谢党恩。

 横垣河东大地的姚暹渠,从东向西像一条长龙,跨越夏县、盐湖,永济三县市,全长86.6公里,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水利工程。姚暹渠,原名永丰渠,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公元505年)都水校尉元清开凿,主要用于运输河东(今中国死海)的食盐。到了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获取盐利,充实国库,派都水尉(也叫都水监,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部长)姚暹重新开凿旧永丰渠。这一次开凿规模相当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姚暹把原永丰渠利用地面的坑、泊积水,汇成流,自然常年四季流进了新开凿的渠里,同时加大加宽河面,这样盐运畅通无阻,让河东的食盐源源不断地运往豫、陕等地,而且两岸人民可以引水灌溉农田。这条渠修了12年终于竣工,人们为了感谢姚暹的开渠之功,把这条渠命名为“姚暹渠”。

    “文昌阁”位于运城市区20余公里的西王村南边,距离姚暹渠直线不到2公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姚暹渠的修筑,就没有此后文昌阁的繁荣与昌盛。文昌阁始建造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总高十八米,分基座和阁楼两部分,基座高约6米,基础砖石砌体,10米见方。基座中四个砖洞贯通,可容四套马车通过,故又被俗称为“四眼洞”。基座上四周城垛相围,西北方建有台阶,人们可拾阶登上阁楼观赏。阁楼高约12米,木结构格式,两层四檐,重檐十字歇顶建筑,层层斗拱扣锁外延,支托着复杂的梁架和外伸的屋檐。阁顶竖树着一支醒目的一米多长的木刻巨型毛笔,表达了当时人们渴求文化和重视文化的美好愿望。

阁内供奉着文昌神、魁星神和孔夫子塑像,门上一幅楹联:“道贯古今为至圣;学齐天地仰仙师”,横批“万世师表”。彰显了人们对神圣的敬仰和崇拜。站在基座中间仰望,上方彩绘八卦图案清晰可见。围着阁身走上一圈,您会发现,四方砖门洞顶皆有石刻匾额。东为“萦青”,含敬怀青帝大神之意;南为“迎薰”,含敬迎南方之神护佑乡民之意;西为“缭白”,含敬迎白虎大神之意;北为“拱斗”,含敬迎玄武大神之意。真是字字珠玑,含意深刻。


信步走上距文昌阁不到两公里的姚暹渠畔,细心地您,会发现从东向西,蜿蜒曲折的姚暹渠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原本直线的渠道在这儿怎么就一直往南偏了好多,这其中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呢。

话说姚暹当年修渠时,修筑侯村、西王这一段渠的负责人是名叫姜师度的人。工人在侯村地里施工时,从地下挖出一块石碑,搽拭干净后,发现上面有清晰的文字:“姜师度,姜师度,往南移上三五步”。众人连忙向他汇报此事。姜师度经调查了解,才知道这里埋的是已经逝世百余年的一位异人留下的预言,他名叫卫大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离世时竟能预测百年后修渠负责人的名字,真乃奇闻!为尊重这位前辈,姜师度请示姚暹后,将渠往南移了一些,保护了卫大经的坟茔。而今,卫大经的墓地已成为运城市盐湖区文物保护地,有立碑为证。


站在姚暹渠畔,眺望茫茫无际的盐池盆地,仿佛看见盐工们在盐池挥汗如雨辛勤劳做的背影,好像听到虞舜的《南风歌》此起彼伏“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的悠长吟唱。

漫步古盐道,思索盐文化的遗迹,鸟瞰浩瀚无垠的河东盐池,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盐,是百姓的命根子,是政府的钱袋子。但它的生产因受气候影响太大,又很脆弱,运城盐池不像海盐那样面临台风潮汐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因为它所处地势低,降雨带来的洪水泛滥始终威胁着盐池,轻则降低产量,重则形成毁灭性破坏。运城的盐池,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产盐地。隋唐时期以及以后某些朝代,运城盐池所产的“潞盐”支撑着全国八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姚暹渠的安然无恙,才能确保河东盐池的平安无事。据《夏县志》第二章•防洪工程•姚暹渠载:“原名永丰渠。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后魏正始二年(505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故号永丰渠。周齐之间,渠隧废绝,隋大业中(605——618年),都水监姚暹决埝峻渠,容泄山洪,堵挡客水,保护盐池,资为水利’。后人为纪念他治水功绩,将永丰渠更名为姚暹渠。宋元祐间(1086——1094年),解令李绰兼盐池事时,重修加固姚暹渠,王峪口至苦池滩,后人方称‘李绰埝’。明嘉靖元年(1522年),巡盐御史朱世昌,又大力修竣姚暹渠,通役夫2万人,起工于10月中旬,再4旬而渠成,宽3丈,两岸各高2丈,上广2丈。清乾隆年间(1735——1795年),把南埝定为官埝,由盐政存艮岁修,北埝为民埝,民修。26年(1761年),知州韩桐,视北埝单薄,民修无力,请动公款,加高培厚,与南埝并峙,可资巩固。”1500年以来,大公无私的西王以及渠边人民大公无私,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盐池的安危,决不能让洪水冲毁盐池盆地。为防盐池洪涝严重泄洪,西王村民未雨绸缪,早就在村南修好了护村堤堰,起止文昌阁正北的祖师庙,绕文昌阁朝正西至双碑亭处终止,全长2000余米,顶宽4米,底宽7米,高1.5米。逼洪水改道,流向正西方向。

195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肆虐着河东大地,历经1500余年的姚暹渠决堤,西王村三面水围,浊浪翻滚,修好的护村堤堰虽起到一定作用,但难挡洪水汹猛。刚成立不久的的刘胡兰民兵班,全是一些年轻的姑娘,她们在抗洪抢险中,身先士卒,奋勇当先,流血流汗,经受住了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谱写出了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人间佳话。1960年4月,时任民兵连长的王玉珍出席了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朱德及宋庆龄等党和国家人的亲切接见,成为整个西王村的骄傲和自豪。西王人民不会忘记,在最危急的时刻,党和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直升飞机把一捆捆崭新的麻袋撒向地面,落到地上的麻袋迅速被人们装上泥土,堵口筑坝。村里老年人望着高空中宛如天女散花般飘忽的麻袋,长跪在地,喃喃自语:“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救我们的生命!”当地政府组织3000多民众日夜筑堤垒坝,终于拒姚暹渠洪水于村外。使得村民免遭受背井离乡之苦。而文昌阁南面的数千亩耕地,浸泡在深达数尺的汪洋中达一年之久,颗粒不收。凭着党和政府的援助,以及西王人民不屈不挠,生产自救挺过了难关。文昌阁也如坚强的西王人民一样,水中浸泡一年,仍亦然不倒,堪称奇迹!

今天,站在姚暹渠畔,回眸高耸屹立的文昌阁,似乎看到一行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运盐商队川流不息的壮观情景,隐约听到“吱吱扭扭”的马车声诉说着来自350多年前古老的过往。


西王村处于潞盐西运大动脉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盐务稽核机关在文昌阁设立盐务监所,职责是防范和打击运盐走私偷漏税费。盐车行到文昌阁接受抽袋复检,决不允许缺斤短两和私自超载。由于众多盐商到此逗留住宿,也带动了西王村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繁荣。餐饮、旅店,银器工艺等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每到夜晚,文昌阁四周灯火通明,犹如白昼,骡马嘶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从盐池过来的大队运送潞盐的车马队,驻扎在了干净整洁的文昌阁四周十几家客栈,客栈四周商铺林立,商贾云集,路人熙攘。各种美食飘香,叫卖声此起彼伏,撩人食欲。更有当地古老剧种蒲剧搭台助兴。台上悠扬婉转一板三眼的吟唱,耳熟能详的剧情叫人百看不厌。高亢激昂粗犷豪放的一声吼,随风窜出文昌阁,越过姚暹渠,在中条山间久久回荡。

在当时,西王村又是“茶路”的重要通道,每年解州的“四月四”、“九月九”古庙会期间,北方的蒙古驼队,武夷山的茶商马车,都会在西王的潞盐客栈相聚。南方人、中原人、草原人共处一室,洽谈生意,西王人充当“通斯”,即翻译,奔走在各地客商之间。西王人诚信好客的品德,受到了人们普遍的赞誉和尊重。据说,当时的解州州府衙门老爷,遇到西王村老者进城,都视其为座上宾 ,不但香茶接待,还要把自己的水烟袋让给老者抽一袋。并恭维说:“不叫西王老者抽袋烟,一辈子对不起老祖先”。

友善宽容质朴厚道的西王人,加上优越富庶的地理环境,引来八方商贾,四方游人纷纷来此落户谋生,致使原本小小村落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河东第一村”。最多时村民达到万余口人,才有了“天上数玉皇,地下数西王”之说。

文昌阁的建立与繁荣,因盐文化而兴盛数百年不衰,逐渐成为一方文化、经济的中心。围绕其拔地而起的庙、碑、亭总数达十余座。娘娘庙香火缭绕,九江王庙气势恢宏,药王庙人来人往,关王庙肃穆威严,观音庙画栋雕梁,高家双碑楼挺拔大气。庙宇碑楼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俗画卷。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是西王村每年一度的九江王庙传统还愿祭祀的日子。这一天,庙前矗立着两根3丈高的双斗旗杆,象征着神权至上,偌大的场地是方圆百里农民聚集的圣地,对面戏台上要唱三天大戏,给九江王还愿,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在1938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原本又是该给九江王祭祀之日。岂料这一天,驻扎在解州的日军100余人闯进了西王村,烧杀抢掠,一直折腾到第二天下午,才侥侥离去。临走之时,还用炮对准文昌阁南面的6米基座高处“迎薰”匾额两边各被炸开了一处洞穴,后来虽修补复原,但日寇在西王村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村民刻骨铭心,代代相传,不忘过去。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同浦铁路的修通火车和汽车的使用,千年古运河姚暹渠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像一位老者,静卧在河东大地这块黄土地上,默默回忆着它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和曾经的繁华与辉煌。西王村的潞盐古茶道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蜿蜒小道,芳草萋萋,淹没了多少古老的故事和传说。文昌阁似乎也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地面杂草丛生,阁身破旧不堪,往常喧嚣和热闹情景荡然无存,仿佛一夜之间被人们遗忘。


其实,在每一个西王人的心里,都渴望着有一天,象征着西王村标志性建筑的文昌阁能得到重新修缮。由于种种原因,文昌阁多年来,并未得到正真的修复和开发,这成了西王村民梦寐以求的夙愿。
春风秋雨,岁月悠悠,时光来到了二十一世纪,西王村人和全国人民一样,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重修文昌阁水到渠成。当地盐湖区政府十分重视古建筑的修复,先后投资近百万,历时一年多时间,对文昌阁进行了彻底修缮,让这座做为盐文化之重要载体,晋商之源头,古文化之象征,西王村之标志的古建筑重新焕发青春,再放异彩。同时以文昌阁为中心,围绕建成19.5亩的“西王村文昌阁园林景区”,环形路网,绿草铺地,美丽风景,仙境一般。而今,这里不仅是西王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十里八乡村民前来观光纳凉的好地方,更成为拍摄短视频、网红打卡的绝佳之地。炎炎夏日,前来此避暑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拾阶登上文昌阁楼,微风吹拂,沁人脾肺。两层四檐八挑风铃叮咚作响,悦耳动听,仿佛在吟唱着一曲曲古老的歌谣。东边望去,环乡公路,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枝繁叶茂,随风摇曳;转头向北,宅屋院落,错落有致,鸡鸣犬吠,炊烟袅袅,饭菜飘香;再看西方,青畴千亩,纵横交错,郁郁葱葱,一片碧绿;向南放目,姚暹渠东西穿越,水流通畅,碧树罩堤,虫唧鸟鸣,生机怏然。哦,好一副太平盛世的靓丽图景!


古色古香的文昌阁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正是在对历史的纪念、和对从历史中提炼出来的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中,西王人找到了和正在寻求着发展的自信和动力。看今日之西王,村容道路大为改观,粮棉果蔬连年丰收,日常吃用村有早市,生活富裕精神富有,千言万语感谢党恩。
 横垣河东大地的姚暹渠,从东向西像一条长龙,跨越夏县、盐湖,永济三县市,全长86.6公里,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水利工程。姚暹渠,原名永丰渠,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公元505年)都水校尉元清开凿,主要用于运输河东(今中国死海)的食盐。到了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为了获取盐利,充实国库,派都水尉(也叫都水监,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部长)姚暹重新开凿旧永丰渠。这一次开凿规模相当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姚暹把原永丰渠利用地面的坑、泊积水,汇成流,自然常年四季流进了新开凿的渠里,同时加大加宽河面,这样盐运畅通无阻,让河东的食盐源源不断地运往豫、陕等地,而且两岸人民可以引水灌溉农田。这条渠修了12年终于竣工,人们为了感谢姚暹的开渠之功,把这条渠命名为“姚暹渠”。

    “文昌阁”位于运城市区20余公里的西王村南边,距离姚暹渠直线不到2公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姚暹渠的修筑,就没有此后文昌阁的繁荣与昌盛。文昌阁始建造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总高十八米,分基座和阁楼两部分,基座高约6米,基础砖石砌体,10米见方。基座中四个砖洞贯通,可容四套马车通过,故又被俗称为“四眼洞”。基座上四周城垛相围,西北方建有台阶,人们可拾阶登上阁楼观赏。阁楼高约12米,木结构格式,两层四檐,重檐十字歇顶建筑,层层斗拱扣锁外延,支托着复杂的梁架和外伸的屋檐。阁顶竖树着一支醒目的一米多长的木刻巨型毛笔,表达了当时人们渴求文化和重视文化的美好愿望。

阁内供奉着文昌神、魁星神和孔夫子塑像,门上一幅楹联:“道贯古今为至圣;学齐天地仰仙师”,横批“万世师表”。彰显了人们对神圣的敬仰和崇拜。站在基座中间仰望,上方彩绘八卦图案清晰可见。围着阁身走上一圈,您会发现,四方砖门洞顶皆有石刻匾额。东为“萦青”,含敬怀青帝大神之意;南为“迎薰”,含敬迎南方之神护佑乡民之意;西为“缭白”,含敬迎白虎大神之意;北为“拱斗”,含敬迎玄武大神之意。真是字字珠玑,含意深刻。


信步走上距文昌阁不到两公里的姚暹渠畔,细心地您,会发现从东向西,蜿蜒曲折的姚暹渠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原本直线的渠道在这儿怎么就一直往南偏了好多,这其中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呢。

话说姚暹当年修渠时,修筑侯村、西王这一段渠的负责人是名叫姜师度的人。工人在侯村地里施工时,从地下挖出一块石碑,搽拭干净后,发现上面有清晰的文字:“姜师度,姜师度,往南移上三五步”。众人连忙向他汇报此事。姜师度经调查了解,才知道这里埋的是已经逝世百余年的一位异人留下的预言,他名叫卫大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离世时竟能预测百年后修渠负责人的名字,真乃奇闻!为尊重这位前辈,姜师度请示姚暹后,将渠往南移了一些,保护了卫大经的坟茔。而今,卫大经的墓地已成为运城市盐湖区文物保护地,有立碑为证。


站在姚暹渠畔,眺望茫茫无际的盐池盆地,仿佛看见盐工们在盐池挥汗如雨辛勤劳做的背影,好像听到虞舜的《南风歌》此起彼伏“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的悠长吟唱。

漫步古盐道,思索盐文化的遗迹,鸟瞰浩瀚无垠的河东盐池,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盐,是百姓的命根子,是政府的钱袋子。但它的生产因受气候影响太大,又很脆弱,运城盐池不像海盐那样面临台风潮汐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但是因为它所处地势低,降雨带来的洪水泛滥始终威胁着盐池,轻则降低产量,重则形成毁灭性破坏。运城的盐池,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产盐地。隋唐时期以及以后某些朝代,运城盐池所产的“潞盐”支撑着全国八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姚暹渠的安然无恙,才能确保河东盐池的平安无事。据《夏县志》第二章•防洪工程•姚暹渠载:“原名永丰渠。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后魏正始二年(505年),都水校尉元清,引平坑水,西入黄河,以运盐,故号永丰渠。周齐之间,渠隧废绝,隋大业中(605——618年),都水监姚暹决埝峻渠,容泄山洪,堵挡客水,保护盐池,资为水利’。后人为纪念他治水功绩,将永丰渠更名为姚暹渠。宋元祐间(1086——1094年),解令李绰兼盐池事时,重修加固姚暹渠,王峪口至苦池滩,后人方称‘李绰埝’。明嘉靖元年(1522年),巡盐御史朱世昌,又大力修竣姚暹渠,通役夫2万人,起工于10月中旬,再4旬而渠成,宽3丈,两岸各高2丈,上广2丈。清乾隆年间(1735——1795年),把南埝定为官埝,由盐政存艮岁修,北埝为民埝,民修。26年(1761年),知州韩桐,视北埝单薄,民修无力,请动公款,加高培厚,与南埝并峙,可资巩固。”1500年以来,大公无私的西王以及渠边人民大公无私,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盐池的安危,决不能让洪水冲毁盐池盆地。为防盐池洪涝严重泄洪,西王村民未雨绸缪,早就在村南修好了护村堤堰,起止文昌阁正北的祖师庙,绕文昌阁朝正西至双碑亭处终止,全长2000余米,顶宽4米,底宽7米,高1.5米。逼洪水改道,流向正西方向。

195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肆虐着河东大地,历经1500余年的姚暹渠决堤,西王村三面水围,浊浪翻滚,修好的护村堤堰虽起到一定作用,但难挡洪水汹猛。刚成立不久的的刘胡兰民兵班,全是一些年轻的姑娘,她们在抗洪抢险中,身先士卒,奋勇当先,流血流汗,经受住了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谱写出了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人间佳话。1960年4月,时任民兵连长的王玉珍出席了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朱德及宋庆龄等党和国家人的亲切接见,成为整个西王村的骄傲和自豪。西王人民不会忘记,在最危急的时刻,党和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直升飞机把一捆捆崭新的麻袋撒向地面,落到地上的麻袋迅速被人们装上泥土,堵口筑坝。村里老年人望着高空中宛如天女散花般飘忽的麻袋,长跪在地,喃喃自语:“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救我们的生命!”当地政府组织3000多民众日夜筑堤垒坝,终于拒姚暹渠洪水于村外。使得村民免遭受背井离乡之苦。而文昌阁南面的数千亩耕地,浸泡在深达数尺的汪洋中达一年之久,颗粒不收。凭着党和政府的援助,以及西王人民不屈不挠,生产自救挺过了难关。文昌阁也如坚强的西王人民一样,水中浸泡一年,仍亦然不倒,堪称奇迹!

今天,站在姚暹渠畔,回眸高耸屹立的文昌阁,似乎看到一行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运盐商队川流不息的壮观情景,隐约听到“吱吱扭扭”的马车声诉说着来自350多年前古老的过往。


西王村处于潞盐西运大动脉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盐务稽核机关在文昌阁设立盐务监所,职责是防范和打击运盐走私偷漏税费。盐车行到文昌阁接受抽袋复检,决不允许缺斤短两和私自超载。由于众多盐商到此逗留住宿,也带动了西王村各行各业的发展和繁荣。餐饮、旅店,银器工艺等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每到夜晚,文昌阁四周灯火通明,犹如白昼,骡马嘶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从盐池过来的大队运送潞盐的车马队,驻扎在了干净整洁的文昌阁四周十几家客栈,客栈四周商铺林立,商贾云集,路人熙攘。各种美食飘香,叫卖声此起彼伏,撩人食欲。更有当地古老剧种蒲剧搭台助兴。台上悠扬婉转一板三眼的吟唱,耳熟能详的剧情叫人百看不厌。高亢激昂粗犷豪放的一声吼,随风窜出文昌阁,越过姚暹渠,在中条山间久久回荡。

在当时,西王村又是“茶路”的重要通道,每年解州的“四月四”、“九月九”古庙会期间,北方的蒙古驼队,武夷山的茶商马车,都会在西王的潞盐客栈相聚。南方人、中原人、草原人共处一室,洽谈生意,西王人充当“通斯”,即翻译,奔走在各地客商之间。西王人诚信好客的品德,受到了人们普遍的赞誉和尊重。据说,当时的解州州府衙门老爷,遇到西王村老者进城,都视其为座上宾 ,不但香茶接待,还要把自己的水烟袋让给老者抽一袋。并恭维说:“不叫西王老者抽袋烟,一辈子对不起老祖先”。

友善宽容质朴厚道的西王人,加上优越富庶的地理环境,引来八方商贾,四方游人纷纷来此落户谋生,致使原本小小村落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河东第一村”。最多时村民达到万余口人,才有了“天上数玉皇,地下数西王”之说。

文昌阁的建立与繁荣,因盐文化而兴盛数百年不衰,逐渐成为一方文化、经济的中心。围绕其拔地而起的庙、碑、亭总数达十余座。娘娘庙香火缭绕,九江王庙气势恢宏,药王庙人来人往,关王庙肃穆威严,观音庙画栋雕梁,高家双碑楼挺拔大气。庙宇碑楼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俗画卷。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是西王村每年一度的九江王庙传统还愿祭祀的日子。这一天,庙前矗立着两根3丈高的双斗旗杆,象征着神权至上,偌大的场地是方圆百里农民聚集的圣地,对面戏台上要唱三天大戏,给九江王还愿,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在1938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原本又是该给九江王祭祀之日。岂料这一天,驻扎在解州的日军100余人闯进了西王村,烧杀抢掠,一直折腾到第二天下午,才侥侥离去。临走之时,还用炮对准文昌阁南面的6米基座高处“迎薰”匾额两边各被炸开了一处洞穴,后来虽修补复原,但日寇在西王村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村民刻骨铭心,代代相传,不忘过去。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同浦铁路的修通火车和汽车的使用,千年古运河姚暹渠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像一位老者,静卧在河东大地这块黄土地上,默默回忆着它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和曾经的繁华与辉煌。西王村的潞盐古茶道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蜿蜒小道,芳草萋萋,淹没了多少古老的故事和传说。文昌阁似乎也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地面杂草丛生,阁身破旧不堪,往常喧嚣和热闹情景荡然无存,仿佛一夜之间被人们遗忘。


其实,在每一个西王人的心里,都渴望着有一天,象征着西王村标志性建筑的文昌阁能得到重新修缮。由于种种原因,文昌阁多年来,并未得到正真的修复和开发,这成了西王村民梦寐以求的夙愿。

春风秋雨,岁月悠悠,时光来到了二十一世纪,西王村人和全国人民一样,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走上了富裕的小康之路。重修文昌阁水到渠成。当地盐湖区政府十分重视古建筑的修复,先后投资近百万,历时一年多时间,对文昌阁进行了彻底修缮,让这座做为盐文化之重要载体,晋商之源头,古文化之象征,西王村之标志的古建筑重新焕发青春,再放异彩。同时以文昌阁为中心,围绕建成19.5亩的“西王村文昌阁园林景区”,环形路网,绿草铺地,美丽风景,仙境一般。而今,这里不仅是西王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成为十里八乡村民前来观光纳凉的好地方,更成为拍摄短视频、网红打卡的绝佳之地。炎炎夏日,前来此避暑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拾阶登上文昌阁楼,微风吹拂,沁人脾肺。两层四檐八挑风铃叮咚作响,悦耳动听,仿佛在吟唱着一曲曲古老的歌谣。东边望去,环乡公路,宽阔笔直,两旁绿树,枝繁叶茂,随风摇曳;转头向北,宅屋院落,错落有致,鸡鸣犬吠,炊烟袅袅,饭菜飘香;再看西方,青畴千亩,纵横交错,郁郁葱葱,一片碧绿;向南放目,姚暹渠东西穿越,水流通畅,碧树罩堤,虫唧鸟鸣,生机怏然。哦,好一副太平盛世的靓丽图景!


古色古香的文昌阁正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正是在对历史的纪念、和对从历史中提炼出来的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中,西王人找到了和正在寻求着发展的自信和动力。看今日之西王,村容道路大为改观,粮棉果蔬连年丰收,日常吃用村有早市,生活富裕精神富有,千言万语感谢党恩。

李涛/图文  来源:金三角故事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