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建筑民居] 董村戏楼,蒲韵流芳

2215 0
发表于 2025-3-5 10:59: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
金秋十月,金风送爽,听闻家乡董村将有好戏上演,我这颗热爱蒲剧的心便再也按捺不住。午后,我约上三五好友,驱车直奔董村。

刚到村口,热闹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大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叫卖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乡村独有的乐章。各类小吃琳琅满目,烧烤滋滋冒油,香气四溢;羊肉泡馍
热气腾腾,暖人心脾;热油糕金黄酥脆,甜香可口;煎菜饼外酥里嫩,满口留香……种种美味,令人应接不暇,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勾动着人们的味蕾。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舞台下早已是一片灯火辉煌,热闹非凡。七点半,随着各种乐器奏响铿锵有力的旋律,新编古装戏《还阳珠》在众人的期待中徐徐拉开帷幕……那精彩的剧情,就
像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接连几日在我心头萦绕不去,泛起层层思念的涟漪。怀着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热爱与好奇,在初冬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里,我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探寻董村戏楼背
后的故事。

董村,原名“万岁里”。据《蒲州府志》和《虞乡县志》记载,千年前,此地是大唐名臣董晋的故乡。为缅怀董晋的宽厚仁德,后人将村名改为“董村”。恰逢集市,村内商贩云集,人声鼎
沸,一片繁荣景象。在村子的中心,一座历经七百年风雨洗礼的古建筑静静矗立,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它就是永济董村元代古戏楼。
董村戏楼,蒲韵流芳
这座戏楼位于董村村委会院内,坐南朝北,东西长 11.2 米,南北宽 9.85 米,占地面积 110.3 平米。它原是三郎庙的附属建筑,如今庙宇已毁,唯有戏楼留存。2019 年 10 月 7 日,它
被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戏楼始建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 年),岁月悠悠,距今已有七百多个春秋。其间虽历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和嘉庆二十四年(1819 年)两次修缮,但形制与构件依然保留着
元代建筑的独特风格,仿佛一位穿越时空的使者,将元代的建筑神韵带到了今天。

站在远处眺望戏楼,只见其四檐高挑,如飞鸟展翅,轻盈灵动;顶部外方内圆,横脊、重脊、戕脊相互交织,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壮观的画面,尽显元代古建筑歇山顶的独特
魅力。走近细瞧,1 米多高的平台由条石铺就,戏楼主体为砖木结构。台中四根粗壮的圆柱呈井字形排列,笔直挺立,仿佛巨人的臂膀,稳稳托起整个戏楼,承受着额枋上方屋顶的千
钧重量,同时也为演员们搭建了一个宽敞的表演舞台。沿着东边的条石台阶拾级而上,便可环绕戏楼一周。西墙和后墙下各有一个四方小洞,这些洞不仅通风防潮,还能防腐防虫蛀,
犹如戏楼的“守护神”,使其历经岁月侵蚀仍坚固耐用。

从正面望去,戏楼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赞叹不已。内外斗拱层层叠加,错落有致,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梁柱、木雕、花卉栩栩如生,精美大方,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
人的精湛技艺。横梁和维木上的彩绘虽已褪去昔日的鲜艳色彩,但古朴的韵味依然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沉浸在岁月的长河中。抬头仰望,九根垂帘立柱(垂莲柱)高悬空中,全由榫卯
结构连接,斗拱与垂帘柱相互交织,巧妙收缩成穹窿顶,宛如九朵盛开的莲花,为演员们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舞台背景,体现了古人高雅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台内被木制中庸帷
幕一分为二,前台是表演区,后台为化妆间。上方高悬着光绪二年(1876 年)的行书“遏雲楼”牌匾,字体飘逸柔美,恰似点睛之笔,为戏楼增添了一抹古朴而典雅的色彩,让人拍案叫
绝。
董村戏楼,蒲韵流芳
这座戏楼堪称古人智慧的结晶,不仅将精湛的古建艺术与力学原理完美融合,还巧妙地运用了声学原理,让演员们的每一句演唱都能原汁原味地传入观众耳中,达到了一流的艺术效
果,着实令人叹服。

此时,乡间集市的喧嚣与古建筑的静谧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融为一体,古老与现代相互交织,繁华与宁静和谐共生。眼前的景象,仿佛一幅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让人深深感受到生
活的真谛和岁月的智慧。

董村元代戏楼是全省乃至全国八座年代久远的古戏楼之一,它宛如一颗耀眼的古代建筑明珠,为研究我国戏台演变和演戏形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1976 年,国家拨付专款对
其进行修缮,历时三年,于 1979 年完工,使其得以重现昔日光彩。2000 年,中央电视台的黄河文化系列节目曾在此拍摄专题电视,让这座古老的戏楼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自古以来,有村便有庙,有庙就有戏台。关于董村戏楼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三郎孝母”的动人神话。

据《虞乡县志》记载:“元樊孝子墓在县东十六里董村,解州太守王撰。”原文所述:“樊珪,董村人,至大年间为大提举,母思之哭,表明珪闻曰:不子何官?且解任归。舐母七日,复
明。有司以闻,诏旌其门曰孝感。”
董村戏楼,蒲韵流芳
相传,元朝至大年间,樊珪官至大提举(从五品),其母因思念他过度,以致双目失明。樊珪得知后,毅然辞官归乡,每日为母亲舐目。七日之后,母亲的眼睛竟奇迹般地复明了。官
府将此事上奏朝廷,皇帝被樊珪的孝心所感动,下诏旌表其门,赞其为“孝感”。

武宗皇帝感其孝道,特许他在母亲身边尽孝,不再强求他回京任职。为方便樊珪朝觐,还特派钦差仿照皇宫样式在董村建造了一座小型寝宫,名为万寿宫。此后,每逢三六九日,樊珪
便在万寿宫朝拜。英宗皇帝即位后(1322 年),又在万寿宫前修建了这座戏楼。

村中的老党员赵中有曾听长辈樊雨庭(樊珪后裔,已故)讲述,皇上为了颂扬樊珪的孝道,曾亲自驾临董村,戏楼连演七天大戏,以供皇上观赏。其中,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窦娥冤》更是轰动一时,成为佳话。

“古戏楼前念古人,是非黑白劝凡尘。”这小小的戏台,蕴含着地方文化的密码,见证了古今人间的悲欢离合、冷暖情仇。在这一方天地间,演员们粉墨登场,挑眉抖袖,唱腔悠扬婉
转,将人生百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既震撼人心,又教化世人,成为古村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董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麻村到董村,十里穿九村”的民谣流传至今,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村民们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
息,在忙碌的农耕生活之余,戏曲文化成为他们心灵的慰藉。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天明(1928 - 1998)就诞生于此。他工于须生,唱腔清脆洪亮,音色纯正,吐字清晰,行腔圆润,
韵味悠长;扮相秀雅,表演稳健,刻画人物细腻传神,深受戏迷喜爱,被誉为“小十三红”,在河东大地声名远扬,是董村人的骄傲。
董村戏楼,蒲韵流芳
蒲剧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其前身宋元杂剧和元代戏曲,最早发源于山西南部的运城古蒲州(今永济市),曾被称为“蒲州梆子”“山西梆子”,是我国北方梆子戏的开山鼻
祖。明清时期,蒲剧在蒲州一带广为流传,成为当地百姓最钟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蒲剧发展至鼎盛,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传播至陕豫甘等地,成为极具影响力
的地方剧种。正因如此,蒲剧起源于蒲州,而董村作为发源地之一,于 2024 年 1 月 17 日成功申请立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发源地名录,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古老的戏楼静静地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年复一年,它默默地散发着绚烂的文化艺术光芒,滋养着淳朴善良的乡民们的心灵。那高亢
圆润的蒲剧唱腔,穿越时空的隧道,见证着蒲剧的传承与发展,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小小戏楼,承载着满满的蒲韵,古今辉映,源远流长。如今的董村,正逢盛世,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全力打造蒲剧小镇。这座镶嵌在乡间的历史文化明珠,必将再次焕发光
彩,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董村戏楼,蒲韵流芳
2024 年 11 月 20 日,由永济市文联主席杨孟冬编剧,永济市蒲剧团精心打造的历史古装戏剧目《还阳珠》在此首演成功。该剧以明朝嘉庆年间蒲州的廉官故事为蓝本,既弘扬了清正
廉洁的传统美德,又通过戏曲艺术生动地展现了永济本土的历史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剧中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演员们唱腔圆润清脆,婉转悠扬,表演技艺精
湛绝伦,赢得了台下观众和戏迷们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声,那热烈的氛围久久回荡在宁静的夜空,那深刻的内涵如春风化雨,荡涤着世间的污浊丑恶,滋润着乡间的每一寸土地。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董村戏楼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它将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演绎出更加精彩的华章。夕阳的余晖下,它熠熠生辉,闪耀着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光芒,成为董村人民心中永
远的骄傲。

文/文登跃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