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社区
›
讲河东读运城
›
古村北陶城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建筑民居]
古村北陶城
2242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5-3-6 18:20:1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山西的西南角尧舜的传说很多,相应的就有了一批历史风尘里的古村落。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这是舜早期活动的最简短的描述。关于舜陶河滨,当地人说,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陶城村。
舜陶河滨,有什么说头?司马迁说,舜“陶河滨河滨器不苦寙。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不苦寙,说的是制作的陶器没有粗糙破损的,这个传说,当地人说得神乎其神,
有眉有眼的。舜怎样带头求真务实,怎样说服周边的族人以质取胜,不要粗制滥造,由此带动了一方民风。舜陶河滨,是一个很得意的历史典故。
民间的传说,口口相传,似乎不足采信。由民间传说写入史书呢,鼎鼎大名的太史公,《史记》里的记述,人们也是将信将疑。但在民间,舜陶河滨的典故,却是一代一代流传了几千
年,人们坚信舜陶河滨就在这里,黄河岸边的北陶城村。一直到清代,当地一个村民耕田,还曾在这里挖出过一尊一米多高的上古陶器。这是清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时任山西蒲
州刺史龚廷飏正在州府办公,有人来报,辖区诸冯里村民在黄河边耕地时,挖出一件大陶瓮,由于陶瓮体型巨大,造型精美,他们觉得奇怪,就赶紧报告了官府。龚廷飏听后,立刻带
着随从赶到地里,他围着这件陶瓮转了几圈,审视了一会儿,突然赞叹道:这不是先圣舜帝做的陶瓮啊?围观的老百姓一听,顿时纷纷下跪,齐呼:圣人先祖,圣人先祖。于是,这件
陶瓮被请进了舜庙,三天后,龚廷飏刺史熏沐更衣,命人在陶瓮上刻下几行敬仰的颂词:犁滨出瓮,陶器犹新,不奇不窊,想见圣人。经历了三百年,这一组隶书,至今刻写在陶瓮外
壁,一口瓮,当年的历史见证。
在永济市博物馆的展厅里,至今完好地保存着这一口陶瓮,它高160厘米,口径40厘米。尽管留下一个残破的大洞,还是要单独封存在一个精品玻璃柜里展览。
舜陶河滨古迹,离永济县城不远。一片靠着黄河的熟土,我们走到了北陶城。
离村子还有一节路,就搭起了一座大彩门,上书“舜陶故里”。我们往村里走,到了文化广场,入口处,悬挂横匾,“舜陶河滨”,看来这里的乡亲们,对于先祖在这里创业的开山之功一
清二楚,他们也以扎根在圣地为荣。文化广场的院墙上,黑底反白字,雕刻了舜陶河滨的历史记载。就在广场南端,村民们集资修建了一座“舜王殿”,大殿刚刚落成,灿黄色的琉璃瓦
屋顶,屋梁屋檐五颜六色的彩绘,都还是鲜亮的。实在说,建筑很简朴,对联也说不上多么工美,但你看看一旁的捐资红榜就明白了,那些粗大的手,依靠在外辛苦打工挣来的钱,就
这样100元,50元,20元,10元捐献了出来,为了纪念他们崇拜的老祖,这些粗手大脚的庄稼汉,捧出来的可是盛满的心愿。
我们从来路过来时,就看到了大彩门顶打起了一排彩旗,沿路一路走来,也看到路两边都插满了三角形的黄龙旗,到了文化广场,也是看到了搭彩棚,请剧团,羊肉饭锅子,炸油糕,
各种小摊都摆起来,像是有什么热闹。问一下,知道了,马上就是三月三,这里的每年这个日子,都要举办庙会。据说,三月三,是当地媳妇回娘家的日子。舜帝的两个媳妇娥皇女英
也要回娘家,民间村联村给她们送行,好似接送闺女一般。也许这不过只是一个大地回春,众人出门踏青放飞心情的好时光,春光明媚,也让当地人想到了她们最久远的亲人。当年的
娥皇女英,长途迁徙,远离爹娘,在当地人看来,惜别总是难舍,这也是一份对于远嫁的同情,帝王平民的女儿都一样,都有一份牵挂和不舍呢。
北陶城,清代出土陶瓮,有
文字
三月三过节这个民俗,在河滨一带流传不知多少年。陶城村的纪念墙上,嵌刻着郦道元《水经注》关于陶城的记载,还刻上了清代名士关于三月三庙会的几首“陶城竹枝词”:
其一:永和三日会河滨,锣鼓喧天多少人,一带新装齐逗处,好同桃李艳阳春。
其二:百尺楼前物色新,香车宝马踏红尘,朋侪觌面频相问,谁是绮罗第一人。
其三:社北社南分后先,百般故事巧周旋,娇娃笑对阿娘坐,争说今年胜去年。
其四:藉是诸冯社下来,喊声不住震山隈,无端扶得木居士,故向人丛过几回。
其五:迎神看罢听歌弦,争奈佳人行路难,正转红楼无气力,含羞依住小阑干。
其六:夕阳云散各东西,好趁春风送马蹄,更约明年来更早,莫教人满杏花堤。
这几首竹枝词明白如话,大体上可以看到当年的盛况。在清代,三月三这个农历习俗,迎神赛社已经很是热闹。众人新装坐车,看社火,看戏班,出嫁的闺女回娘家,和母亲面对面拉
家常,叙说光景。100年前的胜景如在目前,三月三,春色如画。南北陶城齐聚了歌舞敬神,追忆先人。
在古陶久久流连,我们听到了更多的关于这个村子的往事。由于舜帝的行迹,它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古陶的庙会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盛会,每逢春三月,山南的平陆芮城,黄河对
岸的陕西,西面的运城多有远踵而来的游客,来这里逛庙会,看大戏。这个村子的舜帝庙,古戏台,更是至今让村人津津乐道,念念不忘。
《水经注》说:“陶城,在蒲坂城北,即舜所都。”春秋时就有人为舜帝建庙,唐初初具规模。永济旧县志记载,陶城舜庙经历代大兴土木,规模宏大,所辖十八里,共107个村供奉。
舜庙有一座大型舞台,清嘉庆辛酉年(1801)陶邑进士姬杏农曾给陶城舞台上撰写两副对联,第一副是:“合两部梨园子弟弹唱左右风流尚说唐天宝,叙三春兰会丝弦对舞东西韵事如何
晋永和。”第二副为:“奇不为画栋雕梁神工巧合公输子;高可以冲霄凌汉逸响遥通兜率天。”对联一既写了戏剧发展的源头,又写了当下的发展,包含了唐明皇和王羲之两大典故。对联
二既写了戏台之精湛,又写了它的高大,堪称永济建筑的奇迹。两对联均属长联,对仗工整,意境高远,少见的精美。这座舞台东西长9.5丈,台前入深2.9丈,比解州关帝庙的舞台还
大一倍多。解放后许多剧团到此演出,都说他们跑了许多省地,没见过这么大的舞台。
令人痛惜的是,1958年7月13日,这个大舞台被拆毁了。当时,陶城村附近的群众闻讯赶来,看着拆台子的情景,止不住嚎啕痛哭。
永济农村有好多“赤脚学者”——这是当地人对于喜好本地文史的乡村文人的謔称。据他们的调查,当年陶城拆戏台的木材,用于建造一所中学。大潮流,大趋势,当时没有人认为拆了
有什么不对。那个时候,物资缺乏,要建设,还要“大跃进”,所以必然做了许多类似砸锅炼钢的蠢事。新社会破除迷信,大家都无神论,拆庙砸碑,除旧布新,也没有什么忌讳。就在
同时,附近还有村子拆掉本村的庙宇,将上等木料一车一车地运出去新建永济中学。后来国家感到这样不行,1960年发令保护文物,附近著名的普救寺和万固寺,都是那年由“运城县人
民委员会”立起了文物保护碑令。不然就拆光了。
1958年戏台拆除前,永济县虹光蒲剧团曾在这里唱过戏,当时张营街照相馆的一个老先生,拍摄了一张演出照片。后来几次翻拍后,流传在世。也就是凭借这几张照片,我们还可以
看到当年陶城戏台的巍峨豪华。别致的藻井,魁梧的殿顶,雄大的斗拱,深远的出檐,整个轮廓从静态来看像一个大“合”字,敦实古朴,从动态来看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不由人
拍案叫绝。原戏台面阔五间,三檐,前檐立檐柱四根,两檐柱偏向两侧,为的明间较为宽敞。飞梁斗拱,角檐上翘,有一种凌空欲飞的感觉。那是正在演出时的照片,台下影影绰绰坐
满了人,仿佛传来高亢激越的蒲腔,遏云绕梁,声震山陕。台口挂着一条横幅,“为发扬蒲剧传统艺术而努力”,字体浑厚,看得很清楚。每年三月三,陶城庙会演出时,善男信女都从
四面八方涌来看热闹。
现在那几张照片也几乎成了文物。在照片下面附有当年留下的一段话,同样珍贵。它说戏台“传说鲁班所筑,琉璃瓦,空悬梁,龙凤彩绘,金碧辉煌。”“梁记有文字说,胜我者,添木
一根;吾下者,胜木无数”。这是当年那些能工巧匠的自信和自夸,可见建筑之美轮美奂。“这座戏台,始建于元代杂剧兴盛时期,是我国舞台建筑的杰作。原建筑面积800平米,高约30
米,直到解放前后,仍是山陕游人观光胜地。”1958年拆毁,直让人遗恨万年。保存这张照片的乡人为了铭记,特意注明,“这张照片是民间保存二十六年后,于国庆三十五周年前翻拍
的,准备献给山西省博物馆。”
陶城古戏台
文物的毁弃,如心头割掉一块肉。五十多年来,陶邑人不能忘记被拆的戏台,一直在自愿筹集资金,企望舜陶河滨再兴名胜。正如舜帝村对被拆舜庙的牵挂一样,和永济人对被毁鹳雀
楼的怀恋一样。筹建者是村民何南京、程群妹、何晋杰、魏翠女,张秀娟、寻冬芳、胡苟叶、程建云、程彩霞、尉黑女8位乡人,看名字就知道女人占多。这些土得掉渣的名字,背后肯
定是几个不识字的农妇。他们发起重建戏台,集腋成裘,筹集资金。凭借着对祖先文化遗产的朴素情怀,凭着舜乡人的一份责任,凭着对保护德孝遗产的满腔热情,一方面奔走呼号寻
求支援,另一方面更靠自己的绵薄之力,矢志不移,久久为功,经过几年的努力,新戏台竟然在2013年9月竣工落成,
2021年,我来到古陶城时,八位乡贤中程群妹、何晋杰、魏翠女三位老人已经离世,可以说他们为复建戏台奋斗到最后一刻。每当说起,后人感恩这些朴实的乡亲。为了缅怀舜帝先
贤,传承乡村文脉,重建文化地标,几个女人带头,用近乎佛教圣徒一般的毅力,完成了一件居功至伟、功在千秋的大事。在陶城,一种崇敬心头油然升起。
又是一年三月三,我站在古陶城舞台前。这个舞台规模超常,气势恢宏的威风不减当年,特别是台口的两大红色盘龙立柱,显示出一种唯我独尊的帝王气魄。舞台落成,了却了方圆几
千口人的夙愿。陶城新舞台对联“民兴蒲坂德孝风,舜陶河滨御封城”,准确地概括了村子的历史定位和崇高地位。你知道这里就是舜都,这里就是蒲坂。骄傲从脚下升起,唤醒了村民
的文化自豪感。这是舜乡人民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依,这是舜帝故事流传后世的物质载体。经历五十五年后,庙会终于又盛况再现。俯首低回,长相忆,在故都。
悠悠岁月,多少文物拆毁,横七竖八的木料椽梁,好似历史遗体残破的枝干。这时候,总有一些乡人,含泪默默地咽下苦水,瞪着眼睛记在心头。誓言总有一天,他们会重新生聚教
训,在原地恢复原物。魂兮归来,大地重光。为了这些,他们不惜耗尽光阴和气力。终生不渝,用几十年生命构筑一个愿望。留下的,是一些谁也不知道的乡下人的名字。文化传统,
血脉赓续,就这样绵延不绝。
出陶城,站立在一片麦田边上远望,大片的葱绿里,有一条土塚隆起,长有十来丈,杂草覆盖不严,青草丛有黄土裸露着。土塚一旁,长起几棵高大的臭椿树。同行的朋友指着那几棵
树的方向,给我介绍,那就是瞽叟坟,舜帝的祖茔。
土塚周围总有一两百米,朋友说,原来还大,种麦子,一年一年往里逼。非保护不行了。
瞽叟坟,真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隔着麦田望着你,我们还是感到了舜的亲近。
一堆荒冢,三棵老臭椿,田野上的纪念。平原上土层很厚,一棵孤零零的老树,像不像历史长卷里的一个标点符号。
古村北陶城
,
北陶城
,
北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75821
+ 关注
发消息
浏览过的版块
运城影像
运城发现
河东文学
运城人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成功案例
常见问题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公众号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