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社区
›
运城人
›
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 运城是灵魂深处的根 ...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 运城是灵魂深处的根
2139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5-3-20 11:49: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近日,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在我市多所小学举办了名为《阅读改变人生》的公益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他的故事,宛如一本精彩的书,从物资匮乏却不乏快乐的童年起笔,在不懈的梦想追求中铺陈,最终展现为一部满溢奋斗的成长史。
阅读启蒙,点亮懵懂童年
谈起在故乡的童年时代,安武林满脸微笑,直言年少时不懂苦,总是乐呵呵的。实际上,命运在他幼年时并不那么顺遂。他自幼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身体瘦弱,家庭又极为贫困,一家人挤在简陋的窑洞里。作为长子长孙,本应肩负家责,照顾妹妹和弟弟,可他却力不从心。甚至因身体的缘故,他无法尽情奔跑玩耍,在小伙伴中格格不入,内心深处满是自卑。
爷爷深知他难以从事繁重农活,从他小学三四年级起,便传授他炸麻花的手艺,指望他以此安身立命。四五年级时,安武林已熟练掌握技巧,一分钟能搓4根麻花。不上学的日子,他便
跟随爷爷在夏县、闻喜一带赶集
,在热气腾腾的油锅旁劳作,小小年纪便尝到了生活的艰辛。
整个童年,安武林的生活忙碌而又安静、孤僻。然而,一份特殊的礼物,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小学三年级时,北京知青丁梅芳老师送给他一本《海岛女民兵》,正是这本书,照亮了他的世界。那时连县城都未曾去过的他,被书中蓝色的大海、自由的海燕深深吸引,就此开启了阅读之路。
从那以后,他对书痴迷不已,还曾因此引发了诸多趣事。村里有书的人家少,逢集时,他总迫不及待地跑到新华书店,哪怕只看几分钟也心满意足。年龄稍大后,他又四处借书看,为借书不惜帮别人干活,即便遭到父亲的反对,也从未放弃过对书的热爱。
他笑着回忆:“身体不好,在家都不好好干活,可为了借本没皮没尾的书,去帮人家刮那么粗的木头。”他曾写过一篇文章《藏在棺材里的书》,那时爷爷和爸爸都反对他读书,他便把书藏到了爷爷提前备好的棺材里,后来这事竟传成他躺在棺材里读书。
如今回首,这样的童年在他人眼中或许满是苦难,但安武林却有独特感悟。他说:“对一个人心灵或情感上不产生影响的,不能称其为苦难。那时虽贫困,但也有快乐。之前我还写过一篇散文《遥远的快乐》,里面满是童年。”
在他看来,是书很好地保护了他,成了他心灵的避风港,精神世界的满足让他不会在意吃穿的匮乏。阅读,让他原本脆弱的内心变得强大,也为他的人生注入了新希望。
爱上写作,梦想照进现实
六年级毕业后,安武林留在家里务农。因为爱看书,又能写文章,他做了村里的通讯员,负责分发报纸和信件。这份工作就像上天赐予的礼物,满足了他对阅读的渴望。他经常将报纸副刊上喜欢的文章剪贴下来,整理成厚厚的剪贴本。这是他最初的知识储备,也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那时起,安武林心中的写作梦想开始生根发芽,渴望自己的
文字
能变成铅字见诸报刊。然而,写作投稿之路充满了坎坷。“镇上有个邮局,我老去投稿,但是总不发表,退稿后我就再投。人家邮递员叔叔都问我,你一天老往信箱塞啥呢。”安武林回忆道,“叔叔还问,那么多投稿也没见你发表过,一发表肯定有稿费,可我从没见过。”那时的他,收到的退稿信摞起来有一尺多高,但他从未想过放弃,或许正是这份对写作的热爱和执着,支撑着他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983年,他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他的诗歌《瓜园晨曲》在当时的《运城报》枣花版发表,如同一针强心剂,让他更加坚定了写作之路。随后的1983年~1985年,他陆续在《运城报》《山西工人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在村里的日子里,他一边干农活、炸麻花,一边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作投稿,无论生活多忙碌多艰辛,都未放弃文学梦想。
1985年,命运再次眷顾,他被推荐进入永济栲栳职业中学写作班学习。这里就像一个文学的摇篮,汇聚了众多怀揣梦想、爱好文学的青年。学校虽没有专门的写作课本和固定的老师,但写作氛围异常浓厚。老师们为激发创作热情,在校园里设了一块黑板,记录发表文章数量排名,且每天都有变动。
这种竞争机制让安武林的创作灵感如泉涌般迸发,他废寝忘食地阅读和写作,在这期间,作品频繁地在《山西日报》《中华少年》等报刊上发表,还因在河南《中学生学习报》报头发表诗歌引起关注。他的名字逐渐被更多人所知晓,文学梦想在这里开始展翅高飞。
大学时光,实现蜕变成长
在写作班的经历和成绩,让安武林的名气大增。尤其是他发表在众多学习报纸上的文章,如河南《中学生学习报》,当时的发行量达几百万份,甚至还因他专门开设了文学版面。一时间,读者、笔友的来信如雪片般飞来,他的才华得到广泛认可。班主任范志和看到了他的潜力,建议他去大学深造,向多所大学递了推荐信。
经过层层选拔和考核,1988年,安武林被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破格录取。这一消息在当地引起轰动,《山西日报》以《高考未开场 录取书已到》为副标、《农民安武林被山东大学破格录取》为主标进行报道,他的人生从此开启新篇。
进入大学后,安武林如鸟儿冲进广阔天空,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由于基础较差,尤其是英语面临着不小挑战,但他没有退缩,几乎每天晚上都泡在
图书
馆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他专注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尽管经济困难,但仍不惜借钱买书。大学期间,他的学习和写作从未间断,一直有稿件在各大报纸和散文期刊发表,其中不乏儿童诗歌、少年小说等作品。在全国微型童话大赛中,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最高奖。
大学四年时光,让安武林的知识储备更丰富了,也让他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文学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工作,在宝鸡岐山县蔡家坡的一家工厂担任厂长办公室秘书。尽管工作环境艰苦、身处山沟,但他依然坚持创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相关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并成功加入陕西省作协,这是对他多年来努力的肯定和认可。
创作转型,找到童真世界
1994年,安武林参加了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研讨会,这次会议成为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当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儿童文学杂志联办的这次活动,汇聚了曹文轩、梅子涵等众多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会上,安武林深入了解了儿童文学的魅力和价值,发现这是一片充满趣味和意义的创作领域。之后,他毅然决定将创作重心转向儿童文学。
沉醉在童真世界,让安武林的心境更加纯粹。本就不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他,好似接受了一场春雨的滋润,屏蔽了世俗的欲望,内心深处的童真被自然激发。此时的他,愈发觉得自己适合儿童文学创作,作品开始在《儿童文学》、上海《少年文艺》、江苏《少年文艺》等刊物上发表,创作内容涵盖了从幼儿到成人的各个阶段,写作跨度很大。
他认为,创作儿童文学不像成人文学充满了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消耗大量情感。相反,创作儿童文学帮他找回了那颗纯真的童心,带给他无尽的快乐,每当创作时,“内心的愉悦就像春日里的泉水,咕嘟咕嘟欢快地往外冒,那种纯真甜蜜的感觉,是对生命的滋养”。
2001年,他的童话作品《老蜘蛛的一百张床》荣获张天翼童话金奖。他的很多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受到了广泛关注。
故乡难忘,灵魂深处扎根
30多年的文学创作,安武林灵感源源不断,这与他童年、少年时期的故乡密不可分。
20世纪60年代,安武林出生在运城夏县埝掌镇埝掌村。这里山水环绕的自然环境,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滋养了他的心灵,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灵感。童年对大自然的感受,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被体会和感悟,成为创作源泉。
“人的成长就像原野上的羊或兔子,大自然给予的早已深入血液,但小时候感觉不到,只有随着成长,慢慢才能体会到。”安武林感慨道。他始终记得儿时的村子,小河潺潺流淌,芦苇随风摇曳,那是他童年的乐园。现在的家乡,虽然面貌早已发生巨变,但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仍深深刻在他的记忆里。
“童话创作虽基本都是虚构,但有一点跟个人关系很大,就是许多想象融入了作家的个人理解、性格等元素,肯定有个人投射。”安武林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故乡有
庭院
》《故乡的消息》《爷爷的草帽》等,都是他的深情告白。
谈及运城这两年的文旅火热,他满眼喜悦。他说:“在我心中,故乡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存在,是灵魂深处的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每个人都像树上的叶子,平凡却与大树紧紧相连。故乡给予的爱,早已融入血液,成为灵魂的支柱。”
“我十分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一生,成年生活不过是童年的延续。”童年的点点滴滴,都在他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他也曾觉得家乡贫困、封闭又落后,可随着岁月流逝,他逐渐发现那些被忽略的温暖与美好。这些年,他虽四处游历,看过世界各地的美景,可家乡的泗交、祁家河,依旧让他魂牵梦绕。即便多年未曾踏足,却始终藏在心底,每次想起,他都无比渴望能再回去看看。
如今,安武林已是全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但无论走多远,取得多大成就,家乡在他眼中都是最美的,无法割舍。这位从故乡泥土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以自身经历和作品,诠释了阅读、写作与故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河东莘莘学子无畏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
薛丽娟 文图
儿童文学
,
作家
,
安武林
回复
点评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个性鲜明的作家柳宗元
•
一苇:读作家谢旭国《跟着光走》
•
“百名作家看稷山”采风
•
岁月尘封不了作家浩然的名字
•
运城市作家6部作品入围“赵树理文学奖” 备选作品、提名人选名单
•
运城市作家杨铁军赴京接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
山西作家看稷山
•
运城市乡土作家黄立会新作《笔耕黄土地》和《讴歌新农村》出版
•
运城市作家子羊作品《可爱老头》 获河南省小小说学会佳作奖
•
河津两位作家获“赵树理文学奖”
•
河津举办本土作家作品诵读会
•
全国知名作家运城创作采风行
•
作家义夫二三事 散文_杨星让
•
运城市作家段巧霞小说《寻味》 获全国小说大赛二等奖
•
运城籍作家林小静获评中作协主题实践优秀作家
•
运城市“百名作家走河津”暨“登天梯·跃龙门”笔会举行
•
60余名作家走进新绛 触摸古城文脉
•
秦晋四县(市、区) 作家深入河津龙门采风
•
运城作家走访刘桂元
•
我的“作家舅厦爷”去了 讲述人 谷树一
•
你作为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写小说当作家吧?
•
新时期以来运城市第一、第二代作家作品概况_文艺评论_李云峰
•
新时期以来运城层出不穷的作家群体与创作成就_文艺评论_李云峰
•
运城市作家观念革新、思想进步、境界提升的必经之路_文艺评论_李云峰
•
银河九天——运城“80后”作家谢荣鹏
•
运城籍作家的创作成就概况_文艺评论_李云峰
•
乡村少年王阳的作家之路
•
运城市作协网络作家委员会成立
•
蒲州作家韩爌生平
•
作家吕魁新书分享会的感悟_文评_杨爱兰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75821
+ 关注
发消息
浏览过的版块
讲河东读运城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成功案例
常见问题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公众号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