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乡村笔记] 万荣小淮村——董永故里德孝风

2175 0
发表于 2025-3-20 12:16: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
万荣小淮村——董永故里德孝风
万荣小淮村——董永故里德孝风
万荣小淮村——董永故里德孝风
万荣小淮村——董永故里德孝风
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作为董永故里,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在这里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董永传说”更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淮村由前小淮村、后小淮村、灵池村三个自然村落合并而成,每个村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

在此,跟随记者走进小淮村,听取村民们口口相传的古老记忆,探寻藏在村巷角落的文化印迹,感受传承千年的浪漫故事。

董公祠:佐证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非遗传承人董学文老人,讲述了这一古老传说的来龙去脉。

据《万荣县志》记载,在董永家附近的田家窑村,有一户田姓人家,家中姑娘田仙不仅容貌出众,还心灵手巧。她织出的布光滑平整、细密柔软,常常被选为朝廷贡品,人们都传她是仙女下凡。后来,田仙被董永的孝心打动,嫁给了他。

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董永传说”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始终与当地的民间信仰、风物景观紧密相连。所以,小淮村作为董永故里,物证丰富。

这里曾有明代的孝子董永故里木牌楼,现存的“董永故里”石匾更是珍贵的历史见证;不远处汉薛镇怀介庄下窑村的孝子董永冢,是人们对董永的缅怀;虽田家窑村落已不复存在,但地名沿用至今;传说中董永与田仙相遇的石门桥、做媒的大槐树、定情的土地庙,以及在河东地区至今仍流行的合婚布,都为这个传说增添了更多实证。

传说董永和田仙定居后,为纪念大槐树做媒,在此地种植了许多槐树,所以才有了槐树院。当地流传的“小淮十八坡,董永后人多。村名很奇特,以树而为名”,也表明凡从“小淮十八坡”走出的人,都自认是小淮董氏后裔。

如今在前小淮村,还能看到后人新修的董公祠,祠前的石狮子基座是明代的。董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最初为祭祀乡贤名宦、山东布政司左布政使董汝汉,后改为乡贤祠,同时供奉孝子董永,之后又加祀孝子董璜。1938年,它被侵华日军焚毁,仅留高台和一对石狮。2001年石狮被盗,仅存底座,2009年得以重修,更名为董氏宗祠。

“这里曾是河津到夏县的官道,路两边商铺林立,明代的木牌楼就立在不远处。过去,结姻缘的男女都会来董公祠拜祭,祈愿两姓交好。”董学文老人介绍。

董永至孝的品德,名垂史册,成为众人效仿的榜样,其故事经岁月流传,演变成喻世育人的神话。一代代小淮村人受其感召,孕育出淳朴的乡风。如今这方土地上,德孝文化被再激活,开辟董永文化园,举办孝文化展,再现董永的风采,弘扬真善美,续写着乡村发展的新篇。


二郎庙:溯源村名由来

从前小淮村去往后小淮村,那里有一座明代的二郎庙。这座二郎庙的建立,与小淮村村名由来有着深厚的渊源。

当年,村里曾有一座古池,名叫“清和池”,俗称“南池”,如今称为“西池”,“董永故里”石匾就是在此池中发现的。这方池塘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兼具泄洪和供村民饮水的功能。如今村中池塘,池水清澈,柳树摇曳,周围围起了护栏,门口的对联“清和池畔谱新歌,贤孝之乡善事多”,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

传说战国时期,治水专家李冰父子途经此地,恰逢山洪暴发,李冰感慨此地水势之大,犹如小淮河。村民挽留李冰父子治水,因李冰还要前往其他地方勘察水情,便让其次子留下帮忙治水。为感激李氏父子之恩,村民将村名改为小淮,并修建了二郎庙。为了与二郎神杨戬区分,当地人称之为“文二郎”。

现存二郎庙是明正德四年重修的,明嘉靖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一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光绪十七年都对其进行过修缮。庙宇仅剩一座正殿,坐北朝南,位于高台之上,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前有出廊,单檐硬山顶。

庙外墙壁上的清代重修二郎庙碑记,详细记载了庙宇的修缮过程:“庙宇原十社所建,由来久矣。此数年来,庙貌不整,不堪瞩目。无关系者,笑其……今将施银多寡、姓名详列于后,永垂不朽。”这座庙宇由十社共同修建,近年来,破败不堪,无关之人嘲笑它如同破败的官家建筑,而关心的人则为修缮资金短缺而遗憾。清光绪十五年,董天授、董荣倜两位老人心怀赤诚,募集善款。第二年,村中四社社首商议动工,决定在十社中筹款。大家踊跃捐赠,将大门迁至西南角,拆除旧戏楼并新建,还修筑了东墙保护庙宇,庙宇焕然一新。碑记还将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额详细列出,以铭记这份功德。

从碑文中,我们能感受到村民对庙宇的深厚情感和他们一心向善、积极上进的精神。庙宇对面至今仍有一座旧戏台,虽梁脊板上的字迹模糊不清,但从外观来看,年代十分久远。

董学文老人和村支书董建武说:“以前总有人打趣,憨董家塑了好些二郎像。其实是五尊,全村五社,一社一尊,到了正月,都会抬出来巡游。”小淮村不仅有传说、有古庙,更是人才辈出,三晋英才董大中的故居也在这里。

德行碑:铭记祖德荣光

从二郎庙出来,沿着村巷前行,远处孤峰山的轮廓清晰可见。巷口柱壁上的对联“望稷王宝塔溢彩沐祥光,瞻孤峰翠岭腾云激瑞气”,写出了此景的壮丽。

不经意间,苍松旁的一处小红房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房内面西立着两通碑,旁边是万荣县文物保护碑,上书“董秉彝德寿碑”。两通碑均为青石材质,碑首雕刻成螭的形状。两米高的碑石上,信息丰富,一通为德寿碑,一通为教泽碑。

南侧碑的首题是:“例授登仕佐郎乡饮介宾董老先生讳秉彝字保初号懿德德寿碑。”碑文为楷书,详细记载了董秉彝耕读传家、行医助人的事迹。

碑文写道:“盖闻德冠四科之首,树乡望者,群推懿行,寿列五福之先……”意为品德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中居首位,寿命在“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中排前列,世上德高寿长的人实属罕见。保初公董秉彝在乡里声望极高,已到杖国之年(70岁),他是怎么做到的?探寻缘故,他对待人极为厚道,精通医术且一心济世。无论亲疏贫富,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都毫不犹豫前往,即使身体不适也从不推脱。晚年,他对伤寒病的治疗更是造诣颇深,每日求医之人络绎不绝。他在宗祠事务上恭敬虔诚,在田间地头与邻里相互谦让,在家庭中勤俭持家,以耕读传家的理念教导子女。如今他子孙满堂,家族兴旺,正是品德高尚的回报,也是长寿的缘由。乡族亲友为他立德寿碑以表赞颂。其碑刻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值得一提的是由杨树篆额、吴元经撰文、赵钟烈校阅、王景命书丹,且四人官职都不低。

北侧的碑,为清光绪七年的“邑庠生员大木铎董庆龙(字礽川)教泽碑”,是其族侄董炳森和学子们感念董庆龙教学有法、培养众多学子、恩泽犹存而立。

小红房的上方,后人题字“祖德荣光”,两侧为“祖宗恩当报当酬,圣贤书可耕可读”,与后小淮村牌楼的对联“小淮虽小,然有孝道老祖先;董永非神,却娶仙女留后裔”相呼应,展现了小淮村对祖德的敬重和传承。

从古至今,小淮村处处彰显着孝文化与善念传承,这些古老的传说、历史遗迹和先辈的美德,在全村形成了自觉行孝的浓厚氛围,也促成了今天的小淮村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文明村风。如此写满故事、盛满历史的一座古村落,值得人们细细去品读和探寻。

薛丽娟/文图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