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文物宝藏] 河津琉璃辉映玄帝庙

2147 0
发表于 2025-3-21 18:59: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
河津琉璃辉映玄帝庙
河津琉璃辉映玄帝庙
河津琉璃辉映玄帝庙
“北瞻斗极,南望龙门”,在古耿大地,有一处隐匿于乡间的古建瑰宝,虽偏居一隅,却名声远播,引得众多历史爱好者与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它就是河津玄帝庙。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凝聚着古人智慧与信仰的庙宇,探寻其背后的传奇故事。

庙宇架构之美

驱车沿着苏北线,依照导航指引前行,抵达河津市樊村镇上时,便一眼望见路西樊村那高大且华丽的门楼。穿过门楼进入村子,行驶不多时,“玄帝庙”路标映入眼帘。顺着路标拐进一条小巷,一座古老而宏伟的庙宇赫然眼前。

庙前开阔的广场上,立着写有“明代瑰宝‘琉’光溢彩”的打卡立牌。透过立牌上的圆孔取景,恰好框住庙门口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庙门前的台阶上,几位老人正悠闲地聊天。这般景象,厚重历史与时尚元素碰撞,古老建筑与湛蓝天空映衬,让人不禁怦然心动,迫不及待想要走近这座庙宇。

玄帝庙的总体布局极为完整,堪称河东地区少见的规整庙宇。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山门、香亭、正殿、圣公圣母祠。

跟随文保员任永科,从山门而入。山门正门宽大,不仅是进入庙宇的通道,还俗称前殿、过殿,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殿内东西两侧塑有龟蛇二将护卫,一尊手举钢鞭,一尊手提铁链,其后墙上的壁画也是栩栩如生。

任永科介绍,原来的二将塑像,手臂均可以活动,甚至还设置了机关,后因故拆除。而山门外正南曾建有九龙壁,现已不复存在,但仍能想到昔日的壮观。

过山门,一座二层楼阁扑面而来,上书“玉皇阁”,阁内曾有一尊一米高的玉皇大帝铜像。玉皇阁,俗称香亭,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分上下两层,结构精巧。下层是砖窑过洞,周围回廊匝柱;上层为阁,阁外也是回廊匝柱,木地板搭配外围木栏杆,古朴而典雅。

“玉皇阁四角有通天木柱四根和廊柱12根,分别象征着一年四季和十二个月。”任永科说,“通天柱高11米,其中三根是直通的,有一根为二接柱,因木料不够长,接了一块,但因工艺精湛,修复的时候都没有找到接口。”记者随行细细观察了四根木柱,果真是“天衣无缝”。据传,这些通天柱是由三个仗义和尚历经艰辛,从黄河漂木运送而来,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绕过玉皇阁,便来到了玄武殿。据介绍,原来两座殿宇之间曾修有僧院,东西各四间厢房,有纪念三个和尚功德的和尚殿,还有水井、钟亭等。站在殿前的月台,环顾四周,可以想象那时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的景象。

玄武殿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建,殿内一尊玄武像端坐在神龛之中,身披黄袍,庄严肃穆。其左右两侧,周公与桃花二仙伫立,寓意为世人指引智慧与庇佑安康。

正殿之北,是圣公圣母祠,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是为祭祀玄武帝的父母而建。殿内的坐像及壁画虽是新建新绘,却也不失当年风貌,而仰头望去的梁柱、彩绘古韵满满,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审美。

祠殿外,一块明代碑刻《玄帝庙记》,尽管文字历经风雨侵蚀,却记录了修庙的相关事宜。其上文字串联起的片段,让后人仿佛目睹了先辈们建庙的过程,体会到他们的用心良苦。

琉璃华章之辉

玄帝庙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琉璃装饰,故而也称琉璃庙。

现存的山门、玉皇阁、玄武殿、圣公圣母祠这四大主体建筑,周身皆由琉璃构件精心构筑而成。放眼望去,整个庙宇富丽堂皇、流光溢彩,堪称河津灰陶琉璃艺术的博物馆。

每个殿宇四角挑檐处的琉璃龙头,威风凛凛,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正脊两端的鸱吻,龙口大张,尽显威严;正脊中央的琉璃小庙,以及垂脊、戗脊上形态各异的仙人走兽,跃然眼前,引人遐想。其中,河津独有的孔雀蓝琉璃更是光彩夺目,那一抹独特的蓝,历经百年风雨,依旧色泽鲜艳、釉面光滑,在初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难怪玄帝庙能成为琉璃艺术领域的典范之作。

“天气特别好的时候,阳光洒下来,建筑屋顶上闪闪发光,就像流水似的。”任永科描绘起这美景,令人陶醉。尤其是香亭,无论从哪个角度拍照都出彩。清晨缕缕阳光倾洒在殿顶琉璃瓦上,折射出灼灼光辉;傍晚余晖笼罩,又为其勾勒出宁静古朴的轮廓。

每年,这里还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农历二月十五庙会日,恰逢太上老君诞辰,正殿前的月台上说书声、唱戏声此起彼伏,台下人山人海。到了农历九月十六的樊村德孝文化节,更是热闹非凡,村民齐聚在此,振德风践孝义,展现优良村风。当天,在庙内东侧仍可见去年活动搭建的舞台,还有墙上悬挂的红色横幅。

人文厚积之光

漫步在河津玄帝庙中,感叹其规模之罕见。

庙宇东侧,一排石碑伫立,特别引人注目,这些全是今人为修缮庙宇者所立的功德碑,彰显着当代人对这处古迹的珍视与守护。

从留存的明代碑刻,到随处可见的近代碑记,这块土地上深厚的人文传承清晰可见。古往今来,人们始终共护着这里。

据建庙碑文《玄帝庙记》记载,樊村玄帝庙的创基可追溯至明隆庆四年(1570),直至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才最终竣工,整个过程长达34年,占地四亩五分。而这漫长的建设历程,是明代樊村任氏家族义民精神的生动体现。

“樊村自古繁华,当时户分东西,姓氏唯任,是任氏东户和西户各捐出两亩多地,众人创基、集资、兴建,才成就了这座宏伟的庙宇。”

若探寻背后的缘由,就不得不提及樊村的历史。说起自己的村落,70岁的任永科满脸自豪,打开了话匣子。这里曾是河津第一大镇、第二大集市,即便现在村落人口已变为五六千,规模依然不容小觑。

尤其是明清时期,村里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仅任氏一族就涌现出道台一人、知府一人、州同四人、知县九人、武略骑尉二人、千总六人、监生近二百人……不仅如此,这里从唐代就形成了小集镇,宋代逐步繁华,明清更是店铺林立,粮店、饭店、票号、染坊一应俱全。其冶铸业尤为发达,现存的甘肃兰州大明寺大古钟、西安碑林大古钟、太原晋祠公园铁旗杆、运城解州关帝祖庙铁白鹤等,皆是昔日荣光的实证。

任永科的一番介绍,让记者恍然大悟,怪不得来时看到的樊村门楼上的对联写道:“东道台、西知府、南文魁、北武举,辈出英才匡社稷;隋冶铸、宋农桑、明库厚、清贸商,时承伟业壮河汾。”这副对联可谓樊村辉煌过往的真实写照。

耕读、德孝、建筑等多元文化,与义民、奋斗、诚信等精神交织,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也正是如此深厚的历史记忆,这座古庙才有机会留存至今,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玄帝庙,不单呈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是人们宗教信仰的寄托之地,还是古耿大地文化传承的物化见证。往昔的辉煌与未来的憧憬在此相连,延伸出无限可能,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其深邃底蕴。愿这座琉璃辉映下的历史瑰宝,继续散发迷人光彩,书写动人的文化长卷。

薛丽娟|文图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