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文物名片:几何纹双眼陶灶;出生时间:汉代;尺寸:长19厘米、宽14.5厘米、高9厘米;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美食大国,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祖就已学会用火炙烤食物。火进入人类居所后,逐渐产生了专门用来生火做饭的设备——灶。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汉陶灶的世界,看一看古人是如何蒸腾出人间烟火气的。
在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众多陶瓷器文物精品中,这件来自西汉的几何纹双眼陶灶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像是现代生活中的微缩模具一样,这件陶灶正是对两千年前人们日常生活用具的真实还原。
细细观察,这件陶灶整体呈前方后圆的马蹄形,灶面上设有两个圆形的灶眼,灶眼上放置了两个陶罐。两个灶眼可以让人们在烹煮羹汤时,连同饭也一并煮熟。灶面四周还装饰有几何纹和各种突出的瓶子、刀具、食材等图案。灶体前方设有一方形灶门,灶门两侧别出心裁地分别模印了一戴冠着袍、手持烧火棍的跪姿烧火者和一陶瓶。这些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装饰的众多食材和厨房用具体现了汉代人们生活的精致,那一跪坐在灶门前的烧火者更是活灵活现。为了能烧好一桌饭,负责烧火的他仿佛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火温的变化。
灶体表面的几何纹饰也是这件文物的一大亮点。这些几何纹形式多样,有直线构成的三角形、菱形,也有曲线组成的云雷纹等。这些纹饰并非随意绘制,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分置在灶面四周,它们不仅具有装饰性,更可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在古代,几何纹饰常常被赋予驱邪避凶、祈福纳祥等象征意义,也许这件陶灶上的几何纹,正是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的体现。
汉代时,灶已经成为人们烹饪食物的生活设施,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白虎通·五祀》也称:“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可见灶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受“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及厚葬之风的影响,当时人们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灶制作成模型随葬于墓中,大量出现的陶灶模型正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件小小的陶灶,我们仿佛能看到千年前先民们忙碌生火做饭的场景,那跳跃的火苗,不仅带来了温暖和食物,更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作为烹饪的重要器具,陶灶见证了家庭的团聚与温暖。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一家人围坐在陶灶旁,分享着简单却温馨的餐食,交流着一天的见闻。陶灶不仅提供了食物的来源,更成了家庭情感交流的中心。同时,它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古代先民在建筑、烹饪等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如今,几何纹双眼陶灶静静地陈列在盐湖区博物馆的展柜中,它不再散发着烟火的气息,但却以一种更加庄重的方式,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透过它,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触摸古代先民的生活脉络,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杨颖琦/图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