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乡村笔记] 爨村烟火味

1419 0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春光明媚日,爨村烟火香。

前日与朋友去夏县,午时,我们到运城市夏县瑶峰镇爨村特色农家小院小吃。“爨”(cuàn)是一个古老生僻之字,笔画繁杂,实在难写。据说,早在1981年前村名就改为全村。好写是好写了,但历史文化全部湮没无迹了。

这个字很古老,河东著名文化学者王雪樵有篇文章《夏县“爨”村与云南“爨”人》,为我们解开了这个历史之谜。原来,夏县为古安邑所在地,今禹王城遗址即战国时期魏国国都所在地。魏惠王九年,公叔痤为魏将,与韩赵战于浍北(今翼城、曲沃、绛县一带),擒获了大将乐祚。惠王大喜,要赏赐公叔痤百万亩良田,公叔痤百般推辞,只说是大将巴宁和爨襄的功劳,于是惠王便赏赐了二位将军。其中爨襄之村就在魏都安邑(今夏县禹王城)附近的爨村,爨村之爨即由爨襄封地而得名。

爨氏始祖为爨襄。《爨氏世家》记载:爨氏自谓于汉季食采于爨,以爨为氏,自河东安邑,迁运南土。这就是云南爨人形成的由来。后来可能是爨字难辨,爨人改姓为“寸”,同音假借,即云南寸姓嫡裔。与夏县爨村改为全村道理一样。1941年在中条山战役中,抵御日军壮烈殉国的原国军师长寸性奇将军,就是云南腾冲人。历史竟有这样的机缘巧合,抗日将军浴血赴死,保卫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护卫的也是自己的祖籍之地啊!

在云南省陆良县薛官堡村,矗立着一通著名的爨龙颜碑,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它是现存晋宋间云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碑文记载,爨氏的祖先,最早为颛顼,战国为郢楚,汉代为班固,至汉末“采邑于爨”,以为姓。虽其先祖是否为颛顼、郢楚、班固,难以考查,但碑文有“蝉蜕河东,逍遥中原……”是爨氏由古河东安邑迁徙南中的佐证。

明朝初年,为了平衡全国人口,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先后从山西大量向外迁徙人口。外迁者为了纪念他们的出身之地,不忘故土和缅怀祖先,落脚地都以自己的祖籍命名。

据说,曾经京郊也有一村为爨里安,就是从古安邑爨村迁徙而名的。几百年过去了,他们后人寻根问祖,经过多方求证才找到夏县这里。这个“爨”实在难写难读,后来人们找了一个只有三笔的“川”字,来代替这个三十画的“爨”字,于1958年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正式使用。却不知,走着走着就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了,乡愁无处寻,四顾多惆怅。

另有一种民间说法,楚汉之际,韩信领兵攻打魏豹,曾在这里驻军,万千军马,埋锅造饭。历史有韩信木罂夜渡,擒获魏豹,由此衍生穿凿附会的故事。中国文字望字生义,总是八九不离十的。曾有个字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就是解读这个三十画的“爨”字。这个爨字似乎也是与木与林与火有关联的,这个烟火之气成为现代文旅的最大卖点,推进爨村文旅商融合发展。

现在夏县政府极力打造爨村古村落历史文化,巷道两旁宣传着爨字解读、历史文化,以爨为源,打造农家特色小院文化。进了院子有一垛码放整齐的劈柴,一盘长长的泥土抽灶上面坐着各种型号的铁锅,嘟嘟嘟地冒着热气,厨子在忙碌着。院里搭了几间露营的帐篷,屋子里的雅间墙壁全部是用报纸裱糊的,充满了时代气息。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这个“爨”字让人想起祭祀文化、农耕文明的演进!我们要了蒸豆腐、蒜菜、炒土鸡蛋、炒红薯凉粉、胡萝卜丝等几个特色小菜,吃的是萝卜肉馅和韭菜鸡蛋馅两种包子,喝了一碗浆水酸饭,吃得可口,齿颊生香,大快朵颐。这里离县城三五里,饭间,吃饭者络绎不绝,感觉生意不错,在实体饭店不太景气的今天,也算一枝独秀了吧!这个“爨”字,让我们吃出了历史的厚重,秀色可餐,文化也可餐的!

饭毕,我们参观了爨村村容村貌,在高大的村牌楼两柱上,隶书镌刻着:“耕读村风谱写盛世华章;鼓角军炊演绎兴林大火”楹联,坊额上书写着带注音的“爨村”二字,和煦春风吹拂,演绎着这个村庄的古老与新生。

清明时节,烟火绵延。我们在烟火气里穿越,寻觅古老村落的影子,感受“爨”字里的乡愁。

杜刚辰/文
28628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