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文物名片:二十四孝砖雕——江革负母;
出生时间:金代;
尺寸:高30厘米、宽19厘米、厚2.5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孝道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为“孝道”的重要性,孝道文化经常出现在文学、美术、雕刻等形式中。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金代“二十四孝砖雕——江革负母”,就生动地展示了砖雕背后孝道的文化密码,以及民族融合的相互借鉴和包容。
金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金灭掉辽与北宋后,全面学习和吸收了汉人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金与南宋曾一度讲和,民族矛盾趋于缓和,出现了一派升平富足的景象,促进了经济、文化和艺术稳定发展。
砖雕,即指在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金代盛行厚葬之风,常以砖雕装饰墓室,特别是在墓室的四壁和墓门上。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二十四孝”、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日常生活场景等。这些砖雕在装饰的同时,也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此外,金代砖雕还被应用于古建筑中,如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等处,呈现刚柔并济又质朴清秀的特点。
作为砖雕的重要内容,“二十四孝”之所以如此受到重视,与历代文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经过历代演化,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孝道文化。在北宋、辽代晚期及整个金代和南宋时期,“二十四孝”极为流行,直至元代在山西地区依旧绵延不绝。也因此,人们将“二十四孝”中的孝行故事制作成砖雕、陶塑,带入墓葬,使其成为金代北方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风俗,并与开芳宴、杂剧表演、仿木结构砖雕及佛教故事图等,一起构成了宋金元墓葬装饰的主要特征。
这件金代的“二十四孝砖雕——江革负母”,是运城市公安局盐湖分局于1995年移交的。该砖雕为方形,高30厘米、宽19厘米、厚2.5厘米,选取了“二十四孝”中“江革负母”的故事。画面中共有5个人物,左侧是一名骑马的男子与两名随从,右侧是一名男子,身上背着一位老妇,作求情状。整个砖雕构图简洁但富有张力,人物服饰和形象特色鲜明、栩栩如生,线条刻画细腻流畅,浮雕等艺术手法使其极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江革负母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江革自幼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战乱频发,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多次遭遇贼寇。为了保护母亲,江革在盗贼面前痛哭流泪苦苦哀求,说他要照顾母亲,贼寇被其孝心感动,不忍心杀他们。一路上,江革不让母亲受一点苦,因为贫困,他连鞋子都没有,但却靠做工赡养母亲。母亲日常所需的物品,他都会满足。母亲去世后,他伤心哭泣,在坟墓旁搭起草庐守孝,睡觉都不脱掉丧服。后来,他被举荐为孝廉,又升任谏议大夫。
“江革负母”砖雕,将乱世中母子相依为命的艰辛与温情,凝固在方寸之间。它通过艺术的形式,把江革的孝行永久保存下来,将孝道故事形象化、立体化,使其更易于传播,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孝道的力量。
孝道文化作为各民族之间融合发展、情感交流、文化交融的重要精神纽带之一,跨越时空,连接着所有中华儿女。无疑,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为后人研究金代社会文化和民俗风情提供了参考,让后人感受到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重视,也激励着后人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美德,赋予孝道新的时代内涵。
王捷/图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