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乡土民俗] 绛州特色技艺柏壁村武拐子(踩高跷)

2073 0
发表于 2025-4-11 17:03: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绛州特色技艺柏壁村武拐子(踩高跷)
绛州特色技艺柏壁村武拐子(踩高跷)
踩高跷,又称踩拐子,是我国民间盛行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和群众性技艺表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是民间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踩高跷起源于春秋时期,据传,晏婴曾用木腿来应对邻国君臣的嘲笑,这一故事也为踩高跷的流传提供了文化背景。中国最早介绍踩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这表明踩高跷这种艺术形式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技艺高超。北魏时期墓碑上的“百戏图”,也证实了踩高跷历史的悠久。清雍正初年开始,踩高跷成为规模盛大的庙会祭祀仪式活动之一,经久不衰,传承至今。

高跷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踩高跷表演还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相和扭逗、踩踏等动作,表演情节简单的小戏;武跷以特技表演为主,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全国各地踩高跷形式活泼多样,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新绛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晋南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县城都会闹社火,其中踩高跷表演形式五花八门,表演者身着各种传统戏装,做着各种技术动作,为整个社火活动增添了乐趣。笔者曾看过有的表演者踩着一丈多高的高跷进行“走兽高跷”表演,有的踩着七八尺长的高跷进行“连腿高跷”表演,有的在四尺长的独木跷上进行“单跷”表演,有的踩着四尺左右长的高跷进行“武高跷”表演。在这些高跷表演中,笔者家乡万安镇柏壁村的“武高跷”表演,可谓独树一帜。

(一)

柏壁村,古时称古唐关、柏壁关。那时,村子周边山崖陡峭如壁,三面大沟多生苍翠柏树,且郁郁葱葱,因此得名柏壁。北魏时期,明元帝泰常五年(420年)筑柏壁城,置柏壁镇。太武帝于始光年间(424年~428年),在柏壁镇置东雍州,统辖今晋南一带。北周时期,东雍州更名为绛州,治所仍驻柏壁。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引兵自龙门东渡征讨刘武周时在柏壁屯兵,故柏壁久为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柏壁武拐子的兴起,可能与这些历史也颇有一些渊源吧。

在新绛,人们把柏壁武高跷称为柏壁武拐子。柏壁武拐子,可以说在晋南一带家喻户晓。其表演者身着戏装,浓妆艳抹,热情奔放,刚劲舒展,诙谐富趣,以扑、摸、跑、跳、翻、滚、爬、打等形式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极具地方特色。这些节目赏心悦目、趣味无穷,现场格外热闹。

柏壁武拐子为双跷,是用坚硬有韧性的榆木、槐木、柳木制作成的,两个木棍均为上扁下圆,中间为脚踏板,其上边有两个小圆孔,用来固定绑腿绳。绑腿绳一般用粗布制作而成,这种绳子既能绑紧,也不勒腿脚。木棍末端用铁箍固定,既能防止木棍破裂,又便于演员表演节目。

柏壁武拐子表演形式活泼多样,技艺性很强,虽有些危险性,但村民乐此不疲。表演者常表演“盍拐”“碰拐”“单脚跳”“劈叉”“过仙桥”“跳桌子”“跳凳子”“翻跟斗”等高难度技巧动作。高超的技艺,让人看得惊心动魄。

(二)

笔者最喜欢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那辈人的表演,内容非常丰富,动作难度非常高,观赏性、趣味性皆很强,堪称绝活。那时,每逢正月,我们村表演武拐子,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会赶过来看热闹,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看得大伙儿直鼓掌叫好。这种节奏欢快、动作惊险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整个正月里,柏壁武拐子常被周边村、镇、县邀请去演出。

那时候,柏壁武拐子中,有《扑蝴蝶》《摸鱼》等独特的节目表演,其丰富的情节和高难度的动作深受人们喜爱。

《扑蝴蝶》节目由3个人踩着拐子演出。其中,一个人男扮女装饰演旦角,肩挑着蝴蝶,轻盈地向前行进,象征着蝴蝶的灵动飘逸;一个人饰演小生,手持扇子,巧妙地模仿追逐蝴蝶的动作,展现出小生的机智和敏捷;还有一个人饰演小丑,在小生一旁摇动拨浪鼓,嬉戏追逐打闹,为整个表演增添了无尽的欢乐和浓厚的趣味性。

《摸鱼》节目同样由3个人踩着拐子表演,一个人身穿白衣白帽,手持3米左右长的“鱼竿”,“鱼竿”上系着长线,线的末端拴着一条红布缝制的“鱼”。其他两个人身穿黑衣黑帽,做出各种技巧动作追着“鱼”。

《扑蝴蝶》《摸鱼》等节目,除了上面的故事情节,还有许多高难度动作。其中,“蹲走”“跳桌子”“鹞子翻身”“越头跳”“后滚翻”“单腿跳”“扑虎”“蝎子爬”“翻地起”等技巧动作,极为精彩。尤其是“越头跳”,又称“满头叉”,由12个人表演,难度很大,非常惊险。笔者的父亲就曾表演过这个节目,他是最后一个出场,从11个人头上越过,劈叉到第11个人前面,这既要有勇气和胆略,又要有过硬的功夫和技巧。

这些节目久演不哀,不仅展示了表演者的精湛技艺,更像是一场视觉盛宴,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场景中,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那时,通过师傅教、徒弟学的方式,我们村许多青少年踊跃参与学练武拐子。虽然大多数人浅尝辄止,只会一些走、蹦、跳的简单动作,但每年还是会有几名年轻人脱颖而出,学到真功夫、硬功夫,参与到武拐子表演队伍中。

(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柏壁村老一辈人渐渐退出武拐子表演舞台,一些与笔者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开始参与演出,《三打白骨精》《说媒》《抓赌》等新节目呈现在人们面前,但“越头跳”绝活已无人表演。

进入21世纪,柏壁武拐子也曾好几次到县城参加闹社火,表演节目。据了解,此前柏壁武拐子演出多时数十人、少时十数人。现在,会武拐子绝活的人大都已经60岁了,年龄最小的也近40岁,由于多年未参与表演,已做不了那些高难度动作了。

柏壁村武拐子传承者已趋稀少,尤其是高难度动作学练者更少。衷心期盼各级党委政府能够予以关注,加大支持力度,让柏壁武拐子这一宝贵的传统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不致失传,继续在新绛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曾五元/文图
286488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