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文物宝藏] 东汉绿釉三兽足

2089 0
发表于 2025-4-11 17:05: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东汉绿釉三兽足
文物名片:绿釉三兽足陶仓;出生时间:东汉;尺寸:高31.5厘米、仓顶直径23厘米;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田间地头,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正在火热上演。运城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数千年来见证了农业生产的变迁。在盐湖区博物馆,就有这样一件珍贵的东汉绿釉三兽足陶仓,承载着东汉时期古老农耕岁月的记忆与脉络,静静地诉说着那动人的故事。

《说文解字》记载:“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简单来说,“仓”就是存储粮食的建筑。粮食储备直接关系国家安危、社稷存续,因此历朝历代对粮食仓储都十分重视。

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有了储存粮食的方式——窖藏。西汉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储粮备战、备荒被提高到治国之本的高度,全国各地修建了多个大型粮仓。东汉时期,庄园经济不断发展,各地诸侯、地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仓禀进行屯粮。汉代厚葬之风盛行,人们开始用现实中经常出现的粮仓模型陶仓作为明器陪葬,陶仓使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形制之众为历代之冠。陶仓既能彰显墓主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人们对粮食储备的重视程度。

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陶仓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圆筒形,一类为方形。《吕氏春秋·仲秋纪》中记载“修囷(qūn)仓”,东汉高诱注“圆曰囷,方曰仓”,意思是圆形储粮设施为囷、方形储粮设施为仓。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仓和囷的界定尚未明晰,因此人们多将此类明器统称为“陶仓”。从现阶段考古发现,秦汉时期的陶仓不只储存稻米,还有黍、粟、大豆、稷等。

为了储存好粮食,粮仓的设计和建造至关重要。文献记载和汉代墓葬出土的陶仓,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修建粮仓时的聪明智慧。汉代陶仓大多有仓顶,其形式很多,能够起到防雨的作用;仓底主要有平地式、有足式和干栏式三种形式,具备一定的防潮湿作用。

仔细观赏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这件东汉绿釉三兽足陶仓,便可窥探一二。这件陶仓为红陶所制,整体施绿釉,由仓顶、仓身和兽足三部分构成。仓顶为伞形,出檐,中间有用于通风的圆孔,瓦楞纹装饰;仓身为圆筒形,中间一周纹饰带;底部塑有三兽足,柱形足上端与器腹相接处装饰一兽面,形态逼真、矫健有力,给人以稳固之感。整个器物设计精巧,线条简洁流畅,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展现出一种质朴庄重的美感。

东汉绿釉三兽足陶仓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绿釉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将东汉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一处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与匠人的巧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粮食是人们生存的根本,陶仓作为明器出现,不仅是对生活中粮仓的模仿,更是人们对农业丰收、生活富庶、衣食无忧的向往和祈愿。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陶仓都会默默坚定地守着仓中的“粮食”,一如人们对农耕文明的守护与传承。

王捷/图文
28648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