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填饱肚子,面,居功至伟。面,是天地之间,最普通、最实在、最没有富贵气的民间食物,人们对面的态度,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水平。有面吃,才能饭饱生余情。
古面条跟我们现在吃的不一样,不是由小麦制成,而是由黍和小米做成。
小麦在中国成功移植历时不短,它是逐渐从中国西北部发展到东部及南部的。考古学有证据可以证明,虽然在五千年至四千五百年前小麦已在中国西北部出现,但直到唐宋时期才给推广起来,也就是从公元618年到公元1279年,之后小麦才成为继大米之后中国第二大谷类作物。
面按照制作工艺来讲,有蒸制、煮制、烹制。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
不说别的,仅馒头一说就有: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
蒸馒头蒸出了山西面塑。麦子面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配合岁时节令祭礼上供,如“枣山”在祭祀神灵之中,还寓意“早生贵子”。用于清明节的“飞燕”花馍,既是扫坟祭礼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飞来,阳光明媚。
面是由花朵历经季候修成的正果,皆是雨露、日月凝结的养分。
物竞天择,水到渠成,人们除了具有面类饮食惯性外,亦具备了对面的发现惯性,总应和着“民以食为天”的古训。
春季烧卤面,夏季凉拌面,秋季肉炒面,冬季热汤面的四季吃法,吃得北方汉子人高马大,走南闯北,一碗面落肚,露出肚腩,一忽闪褂子,要强的面子就显出来了。
面对我们的五千年文明,也让我们闻到了一股王者与平民过日子的优雅和闲逸之气。
东汉恒帝时有一个很喜欢吃面的尚书叫崔寔,写了一本名为《四民月令》的书。书上说“五月,阴气入脏,腹中寒不能腻。先后日至各十日,薄荷味,毋多肥浓,距立秋毋食煮饼及水溲饼”。
“煮饼”“水溲饼”就是最早的面食。
“饼”字由来已久,《说文》曰:“饼,面糍也,从食,并声。”周礼祭太牢,其中有种祭品叫“牢丸”,就是用面做的圆形食物。这大概是饼的最早记载。
山西的饼食,同面条、花馍等面食一样普遍,有烤制、烙制、炒制,还有水煮、油炸等多种制作方法。在山西,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南到风陵渡,北至雁门关,不管你是在宾馆饭店的宴席上,还是集市庙会的吃摊上,或者普通人家的餐桌上,都能经常见到饼食的踪影。
山西闻喜县煮饼在明末就有了名气。
煮饼外裹一层芝麻,滚圆状,将芝麻团掰开,便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酥沙薄皮,甜而不腻,久放不变质,吃起来是越嚼越香。
崔寔尚书吃面居然吃出了经验,知道吃面也有自伤的时候,说有些月份是不可以多吃面的。
面在魏晋时称“汤饼”,南北朝称“水引”。
先祖叫面“水引”。大家想象一下,就像中药罐中的药引子7粒红枣一样,失去了引子,中药药性就失去了大半。
面是水引,在清水中一掩一映,一蓬一簇垂吊在筷上,散披在锅里,让静伏在炉畔的胃肠,先是汩汩欲出口水,再是一阵难耐地下咽。眼睛里的馋啊,时不时地涌进半帘香雾,急不可待拿了细瓷青花碗儿一舀一吆喝,馋人的胃口真要连碗下咽了。
《齐民要术》介绍说,做水引,先用肉汁将面和好,然后用手将面挼成筷子粗细的条,一尺一断,放在盘中用水浸,做时手临锅边,面条要挼得如韭叶一般薄,用沸水煮熟,即为“水引面”。
吃面吃得热汗淋漓的要数宋朝。北宋汴梁城内,北食店有“淹生软羊面”“桐皮面”“冷陶榛子”等;川饭店有“插肉面”“大燠面”;面食店有“桐皮熟脍面”;寺院有“素面”。南宋都城临安城内,南食店有“铺羊肉”“煎面”“鹅面”等;面食店有“鸡丝面”“三鲜面”“银丝冷陶”等;菜店则专卖“菜面”“齑淘”“经带面”;山林之家的“百合面”和“梅花汤面”等。
面把北宋汴梁城丰仪得如雪地春风,宋徽宗和李师师,爱情一传老远的声气,让走在万古无春的天边路上的孤独有了星星点点的斑斓春梦。
因了面,再看宋徽宗的瘦金体,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斜刀,捺如切刀,有些连笔像游丝行空,施展劲挺的样子怎么看都像案板上摆放着的面。
山西面食走出声名的是刀削面。
刀削面内虚、外筋、柔软、光滑,享有国际盛誉。
关于刀削面有一个民间的传说。蒙古人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蒙古人保管。一天午时,一户人家的女子和好面后,让汉子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汉子只好空手返回。在出蒙古人的大门时,汉子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水在锅里滚着,全家人等吃面,刀没取回来,面团在案板上,汉子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
女子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咋好切面?”
汉子对蒙古人占领很气愤,带着情绪说:“切不动就砍。”
“砍”字提了个醒,女子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汉子先吃,汉子边吃边说:“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
后来,“凤阳”出的朱皇帝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民间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
刀削面传统的操作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是扁条,弯刀是三棱。”要说吃了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
1985年山西财贸系统在太原技术比武时,饮食行业的削面高手每分钟削118刀,每小时可削25公斤面粉的湿面团。有顺口溜赞:“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面勾人焦心,离乡人有面滋养胃口,滋养日久,再艰辛的生活,天天只要有面吃,走外的人差不多就要把他乡认故乡了。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