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片:白瓷开光珍珠地牡丹纹瓷枕;出生时间:金代;尺寸:长29厘米、宽27.5厘米、高10.4厘米;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在没有电与电器的年代,古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一个又一个酷暑,瓷枕便是其中颇具特色的纳凉工具。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我们今天所讲的主角就是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白瓷开光珍珠地牡丹纹瓷枕。
走进盐湖区博物馆瓷枕展区,各种各样的瓷枕应有尽有,而这件白瓷开光珍珠地牡丹纹瓷枕以其如玉的光泽,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这件瓷枕呈腰圆形,造型独特,前低后高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枕壁微微内弧,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优雅而稳重的感觉。通体饰以白色化妆土,使得瓷枕表面洁白细腻,如同羊脂玉一般温润。枕面开光,以珍珠地为衬,刻画缠枝牡丹纹,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千年之前的繁华与浪漫。
从瓷枕的制作工艺来看,这件瓷枕采用了珍珠地划花工艺,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装饰技法,流行于宋金时期。在制作时,工匠首先在施过化妆土的坯体上用竹尖画出主题纹饰,然后用管状工具在图案的空白处戳印出密密麻麻的细小圆圈,因为形似珍珠,所以得名“珍珠地”。接着工匠将纹饰凹痕内的白粉清除干净,最后施一层透明釉,入窑进行高温焙烧。
烧成后,这些珍珠般的小圆圈排列整齐,疏密有致,既增加了瓷器的装饰性,又为主体纹饰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背景氛围。
在珍珠地之上,工匠运用刻画技法精心勾勒出牡丹花纹饰。枕面上,盛开的牡丹花朵硕大,花瓣层层叠叠,饱满而富有张力,展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花蕊细腻逼真,仿佛散发着阵阵花香,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开光的设计更是锦上添花,工匠巧妙地在枕身两侧开出如意形的开光区域,将牡丹花纹饰限定其中,使纹饰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牡丹纹与珍珠地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的艺术效果,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和高超技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象征着富贵、繁荣、吉祥,将牡丹纹饰装饰在瓷枕上,既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风尚。
值得注意的是,这件白瓷开光珍珠地牡丹纹瓷枕出产于运城河津窑。作为晋南地区宋金时期重要的制瓷窑厂,地处汾河与黄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的河津窑,水、土、火在这里碰撞,成就了一方制瓷文化。2016年,河津固镇宋金瓷窑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及其出土的1326件宋金瓷器完整件和可复原件,进一步证实了运城河津地区制瓷古籍的记载,也为宋金时期河津窑的制瓷流程、烧窑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今天,从这件小小的瓷枕上,我们仿佛能看到当年烧窑时的热闹景象。
杨颖琦/图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