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片:刺绣人物横幅;出生时间:清代;尺寸:纵121厘米、横480厘米;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在盐湖区博物馆的珍藏中,有一幅清代刺绣人物横幅格外吸睛,其用色鲜艳,人物丰富,宛如布上的“清明上河图”,不仅体现了河东地区精湛的刺绣技艺,更让人们得以领略往昔的繁华与精致。
河东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与丝绸文化渊源深厚。追溯到上古时期,嫘祖在河东一带养蚕缫丝,开启了华夏民族的丝绸历史。自此,丝绸便与河东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依托丝绸发展起来的刺绣艺术,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传承久远。早在古代,这里的刺绣技艺便十分发达,以针法细腻、色彩绚丽而闻名。这幅清代刺绣人物横幅,便是其刺绣工艺辉煌历史的生动例证。
此横幅纵121厘米,横480厘米,以红色缎面为基底。在传统文化中,红色寓意吉祥、繁荣,更饱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这艳丽的红色,既彰显出庄重与华贵,又为整幅作品奠定了热烈的基调。
而横幅上彩绣的guan员出行场面,堪称一部清代社会风貌的纪录片,生动展现了当时的情景。从构图来看,绣品布局繁缛却井然有序。20多个人物三两成组,错落分布在画面之中。guan员们身着精致华服,举手投足间尽显威严与气派,他们神态各异,有的并肩而行谈笑风生,有的隔空行礼互相寒暄;侍从们则各司其职,或抬轿随行,或手持仪仗,动作自然流畅,栩栩如生。人物之间互动充满趣味,彼此呼应,构成了一幅动态的出行图。背景中的山水、树木、云朵与花卉,巧妙地穿插于人物之间,丰富了画面层次,营造出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空间感,好似将观者带回了那个时代的场景之中。
在用色上,这幅绣品大胆采用多种鲜艳的色彩,丝线的搭配和谐且富有对比。这一特点,既反映出当时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也体现了当地独特的审美观念。不同色彩的运用,不仅精准地表现出人物服饰的绚丽多彩,还生动地描绘出自然景物的缤纷多姿。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和生机,让人感受到清代刺绣艺术在色彩运用上的高超技艺。
另外,可以看出,针法的运用也是这幅作品的一大亮点。针脚细密均匀,将人物的面部表情、服饰纹理及景物细节都刻画得入微入神。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绣工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独运,彰显出河东刺绣深厚的工艺底蕴。
值得注意的是,横幅左下角绣有一行“理门领众戴福田置”的字样。据查阅,“理门”可能是清代的一个宗教组织,这行字意思大概是一个名为“戴福田”的人购置了这幅刺绣横幅。这一信息的不确定性,为作品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也为研究清代河东地区民间组织和社会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让这幅刺绣作品的历史价值显得更为厚重。
这幅清代刺绣人物横幅,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河东地区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见证者。它以细腻的针线和丰富的色彩,记录下清代的社会制度、文化风尚与工艺水平,让后人切身感受那个时代河东地区的独特魅力,以及从嫘祖养蚕起始一脉相承的丝绸文化的辉煌。
薛丽娟/图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