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运城市城区东北 20 公里的杜村,南依鸣条岗,北临涑水河,土地肥沃,山媚岭秀,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大村。
先前,杜村由东杜、中杜、西杜三部分组成,统称杜村,因纪念杜康而得村名。首刻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安邑县志》卷二·古迹中载:“杜康墓在中杜里”,清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安邑县志》卷之三·建置志载:“涑邑乡”辖有“中杜、 西杜”等村庄就是例证。
民国时期,杜村析为杜村和新杜村。新杜村建制始于民国十八年(1929),因先贤杜康墓地几十棵古柏纠纷,诉讼至安邑县府。经安邑县长调解无效,只好判为另立村政,东杜改为东杜村,由于村东早年曾有个小村叫“东杜村”,因灾荒瘟疫村毁人亡,东杜人忌讳此名,县长认为有道理,故而改称为新杜村,寓意欣欣向荣,新步重起,兴旺发达。中杜、西杜仍称为杜村,民间俗称中杜、西杜为老杜村。杜村现有 1718 口人,耕地 5380 亩,主导产业为韭菜种植。新杜村,全村现有 1153 口人,土地 2310 亩,主导产业为韭菜种植。
此外,由于人口增长,杜村还派生出了杜西庄和杜东庄两个村庄。
杜西庄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组建于 1932 年,是杜村村民逐步迁徙定居的派生村,因位于杜村西边的鸣条岗半丘陵台地上,故名杜西庄村。该村现有 560 口人,2200 亩土地,以种植葡萄为主导产业。杜东庄村位于鸣条岗上半丘陵地带,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民国二十九年(1930),定名为杜村东庄,1971 年改为杜东庄村。该村现有 800 余口人,耕地2200 亩,主导产业是粮棉、葡萄和苹果。
摘自郝晓苏专著《王范记忆》。
作者简介:
郝晓苏,曾用名郝运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1946年1月出生于运城市盐湖区王范乡坡东村。1970年山西大学毕业,先后任阳泉铁路中学教师、太铁分局工会办公室主任、民主管理部部长、太原铁路局教育管理中心党委书记。2006年退休。盐湖文化研究会会员、安邑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运城市盐湖区卫氏传媒有限公司顾问。2020年版《运城市盐湖区志》特邀编纂。编辑出版有《坡东村志》《王范优秀传统文化》《王范红色记忆》等书。20余篇文稿载于《山西史志》《运城晚报》《今日盐湖》《安邑文化研究》《盐湖记忆》《盐湖风》等书报刊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