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已经是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关羽24岁。
他已经走过了千里路程,这一天,他来到幽州地境。
和全国所有的地方一样,这里也是民不聊生,满目凄凉。他的心情,照旧是沉重与愤懑。
他不知道,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正在等待着他。他的人生道路,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选择:选择崇高,选择正义,实现个人价值,攀登生命高峰,点燃人间希望,成就历史辉煌的人生机
遇,就在目前。他的人生,仿佛黄河进入壶口,到了激流澎湃的地方。
这个地方在涿郡。
这时候,涿郡正是遍地桃花含苞欲放的季节。
命中注定,关羽在涿郡,在这个桃花含苞欲放的季节要遇到一个人。许多事实都已证明而且将要继续证明,有时候遇到一个人,就会改变人的一生,就会成就人的一生。
这个人就是刘备。
刘备宽仁厚德,善待民众,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刘备善于团结部下同道,喜欢结交豪侠,有着很强的号召力,许多商贾富户也衷心支持他的义举,为他的事业提供金财粮秣,青壮年也争相参加他的队
伍;刘备有着很强的组织能力,也有着百折不回的意志,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屈不挠。刘备雄才大略,目光远大,有英雄之气和领袖之风。
关羽来到刘备的身边,见到了自己思慕已久寻觅已久的大英雄。
苍天厚爱,关羽遇到思慕已久寻觅已久的大英雄,不只是一位刘备,还有一位张飞。张飞也是涿郡人,也是一位立志扶汉安民的英雄,是一位武艺高强的英雄。
三个人英雄聚首,风云际会。关张二人听刘备一番慷慨诉说,纵论天下大势,抒发雄心大志,畅叙救民情怀,便觉英雄相惜,志趣相投,只恨相见太晚。共同的社会理想,共同的伟大事业,共同的人
生大义,把三个人骨肉般地联接在一起。他们立下誓约,以复兴汉室为理想和目标,以刘备为旗帜和领袖,以关张为手足,在国事日颓天下大乱的历史关头,开创英雄造时势的大功业,开创万世太平的大功业!
他们的结义,不是要弄个小团伙,而是要干一番大事业。他们的结义,不是为了什么一己之私,而是为了扶汉救民,扶持正义,是为了实现儒家向往的政治理想和社会宏愿。为此,他们志同道合,奋斗终生,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生死不渝,不惜身殉。
一种义同生死的友情典范,在中国历史上诞生。刘、关、张三兄弟成了友好的人际关系样板,成了人生天地间义气相投生死与共形而上的理想境界。《三国演义》开篇明义,就说刘关张三人在张飞家的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他们在桃花盛开的桃园里祭拜天地,焚香盟誓。
这一天,全中国的桃花都为他们轰然绽放。
从这一天起,桃花就荣幸地进入了中国的历史,就不分季节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永远地鲜艳。
面对高远的天空和广袤的大地,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和千千万万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天下苍生,他们深深地俯下身躯,磕下他们高贵的头颅。
这时,关羽已二十四岁,还大刘备一岁,也可能是同岁。据当时“论尊不利齿”、“拜德不拜寿”的风尚,关张尊刘备为大,关羽次之,张飞为三。
“桃园三结义”虽然没有载入正史,但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这一个传奇般的事件,已经进入中国人民的心史。桃园三结义已成为中国民间的共同认定。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不怀疑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它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人们永远的敬仰。它也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流中,连“桃园”也成为“三”的代词,喝酒划拳,吆喝“三”,就用“桃园”代替。
于是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兄弟情,君臣义,把他们鱼水交融般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志向已经明确,领袖已经确立:报国安邦,建功立业,扶大厦之将倾,救苍生于水火!他们出身底层,白手起家,但他们心在国家,情牵百姓,不避艰险,就要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场场波澜壮阔的时代活剧。
我们能够肯定的是,他们将要走过的每一步路程,他们将要到达的每一处地方,都会散发出一阵阵桃花的清香,丝丝缕缕,沁人心脾,氤氲在天地间,经久不散。
(节选自《千秋武圣》第二章:“涿州:结义在桃花盛开的季节”)
作家简介:
王西兰,男,1948年生,山西永济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职称。曾任运城市文联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创作,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其中短篇小说《耧铃叮当的季节》(1985年,第一届)、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2004-2006年度)获赵树理文学奖。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耧铃叮当的季节》、小说散文集《无悔选择》、长篇小说《送葬》、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不朽关公》,文学传记《关羽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的觉醒与归真》,随笔集《艺术是生命的支撑》,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原贵生》,文化专著《世纪之问与时代回答》等。有作品翻译国外。<br><br><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