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这一焕发时代精神、振奋人心的乐器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地精神的重要载体。
制器取象
源于自然的古老乐器
关于鼓的起源,可上溯至远古时期。它的发明,受到自然现象中雷的启示和人类劳动生活的启迪。震耳欲聋的雷声、由雷电引致的火灾及暴风骤雨,令原始人类对雷产生敬畏与崇拜,视之如神灵。《山海经》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人们还将这位“鼓其腹则雷”的雷神形象描绘出来,它“若力士之容”,左手端着鼓,右手拿着鼓槌,作敲击状。这一形象意在表明“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意也”。也就是说在中华先民想象的神话世界里,雷声出自鼓。《周礼·夏官》有疏曰:“鼓,雷之类。”
上古时期,先民常以鼍皮(鼍,即扬子鳄)之类的皮革冒鼓。如山西出土的夏代木腔鳄鱼皮鼓、河南安阳出土的木框蟒皮鼓等。神话中亦可见黄帝以夔(夔,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之皮为鼓的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山海经·大荒东经》)《黄帝内传》中也称黄帝在九天玄女的帮助下,制成80面夔牛皮鼓,一震五百里,连震数千里,以鼓助威而打败蚩尤,最终统一中原。
在实际的生产劳动中,先人发现敲击中空的木头会发出很大声响,遂用兽皮和空心之木制成木框冒革鼓。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称:“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这种木皮鼓是我国鼓家族的重要成员。
古人制鼓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周礼》记载:“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启蛰,今称惊蛰,惊蛰之时正当孟春,雷声震响,万物生灵应声而动。于此日制鼓,寄托着鼓能够如雷鸣响,获得如雷一般神奇力量的愿望。这正是先民制器取法天象的表现,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人将鼓纳入“八卦”和“八音”之中,将其与雷建立密切联系。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礼乐》中称:“鼓,震音也”,八音之“鼓”与“雷”相对应。《淮南子·本经训》说:“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认为钟鼓的器乐之音可用以模拟自然界中的雷震之声。可见,在古人的观念中,鼓由雷兴,雷又凭借鼓得以再现其隆隆之声,鼓与雷是相辅相成的。
交融汇通
多元一体的流变与发展
据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鼓,是史前时期的土鼓和木鼓。《礼记·明堂位》中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所谓“土鼓”,就是用陶土燔烧成鼓框,然后蒙上动物皮。这种可以击打的响器实为瓦鼓或陶鼓,其朴拙的制作对应先民简陋的物质生活。
土鼓是鼓类文物的早期标本,在河南、山东、甘肃、青海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有发现。目前,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墓葬出土的鼓有许多为木制,鼓框、鼓架、鼓槌得以保存,鼓皮已不可见。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时期古墓出土了与磬等乐器共存的木鼓和土鼓。考古学家认为,出土的这件木腔皮鼓所蒙的正是鳄鱼皮,它应该就是古文献中所说的鼍鼓,也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木鼓标本。至青铜时代,铜鼓则应运而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鼓已相继问世。《诗经》《礼记》等先秦典籍就记录了不少鼓类乐器之名,如鼓、鼗、应、鼙、拊、贲鼓、鼍鼓、县(悬)鼓、鼛鼓、雷鼓、灵鼓、晋鼓、薛鼓等,不一而足。
汉唐时,西域的胡鼓随着胡乐一同传入中原地区后,受到皇室的青睐,酷爱音乐的唐玄宗李隆基将羯鼓定为“八音之领袖,诸乐部可方也”。李隆基不仅善于演奏羯鼓,还亲自创作了数十首羯鼓独奏曲,以致一时“羯鼓声高众乐停”。隋唐时期,鼓类乐器频频出现在宫廷礼乐中,如隋朝的《九部乐》和在其基础上于唐初形成定制的《十部乐》。
中国鼓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明清时期。彼时,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市井文化登上历史的舞台。鼓类乐器在民间的器乐合奏中被广泛应用,堂鼓、板鼓、荸荠鼓、缸鼓、腰鼓、八角鼓纷纷登场。传统吹打乐十番锣鼓中的清锣鼓,用到了同鼓、板鼓、大锣、马锣等多种锣、鼓类乐器,且演奏方式不断变化。一些代表乐曲如《万家欢》《划龙船》《喜遇元宵》等流传至今。民间小调、说唱艺术以鼓伴奏,戏曲音乐也大量使用鼓乐,以鼓板作为乐队的指挥。这些新的伴奏和说唱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市井生活。
震天动地
丰富多样、渐次提升的文化功能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鼓起初应用于祭祀、战争、通讯、报时等人类活动,再逐渐发展成为礼器、法器,最终形成乐器。
古时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同时认为,鼓是通天的神器,它那仿若雷鸣的天音,能起到驱鬼迎神、震慑敌人、传递信号的作用,在古代祭祀和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祭祀时,鼓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有“鼓”字,字形左部是鼓的象形,右部像一只手拿着木槌敲击。我国历代几乎都设有专职的司鼓,称为“鼓人”“鼓吏”,隋唐至明清设有专职机构“鼓吹署”“钟鼓司”等。
应用于军事战争,是鼓作为响器的一个重要功能。《易经·中孚》载“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记录了打胜仗后人们兴奋击鼓的情景。鼓的隆隆声响,能使人热血沸腾,激发士兵的勇气和斗志,所以《诗经·邶风·击鼓》有“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的描写,《左传》中曹刿论战时作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断。
鼓广泛参与政治生活。据载,早在大禹时,曾悬鼓于门,供进谏者敲击以闻,并在鼓架上铭刻“导以道者击鼓,有讼狱者挥鼗”字样。《管子·桓公问》中称“禹立谏鼓于朝”。秦汉以降,朝堂上设鼓以纳谏,“谏鼓”成为一种制度。晋代葛洪《抱朴子·博喻》曰:“诽谤之木设,则有过必知;敢谏之鼓悬,则直言必献。”谏鼓制度在君臣之间开辟出沟通的渠道,可广开言路,使下情上达,可以说具有“鼓声响,天下清”的社会意义。因此,有政客文士大加称颂。唐代翰林学士白居易《敢谏鼓赋》曰:“鼓因谏设,发为治世之音;谏以鼓来,悬作经邦之柄……嗟乎!舍之则声寝,用之则气振。”鼓的“治世之音”,由此可见。
焦玉琴/文 刘亚/图 《中国民族报》)
图1:运城鼓楼
图2:夔龙纹建鼓座 山西博物院藏
图3:陶寺遗址土鼓 山西博物院藏<br><br><br>

<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