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据推算,夏王朝存续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夏人活动地域主要在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以及河南西部的洛阳平原、颍水上游的登封、禹县一带。
河南境内经由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多处夏代古城遗址显示,夏王朝时期具备了建造城池的能力。当时的筑城方式是在施工时,用模板内外同时夯筑极少杂质的纯净黄土,模板内的夯土为水平夯层,外层两边的夯层呈斜坡状,每筑一板,提高模板再填土增筑。筑城实现逐层填土,随即夯筑,每层厚度多在5厘米至10厘米之间。城池筑成后,两侧的坡度较缓如土岭状,然后再削减外坡,使之成为陡壁。后来的商周古城也基本采用了同样的筑城技术。这种方式建造的古城,质地坚硬,历时三四千年却仍高出地面两三米,可见当时筑城技术趋于成熟。不仅如此,为了增强城池的防御性,当时筑造者还将城壕的排水功能改为蓄水,形成壕池或护城河。
夏王朝时期出现了铜金属的冶铸技术。一些古籍中记述了大禹制作铜兵及铸造九鼎的故事,目前该记载尚难确证,但考古工作确实从河南临汝、偃师二里头等夏代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出土了与铸铜有关的坩埚、陶范、铜渣、铜制品等遗物,说明当时的采冶与铸造实现了比较完善的技术分工。而当时制作的青铜器,本身需要经过多个技术环节,需要组织众多人员进行分工与协作。夏王朝时期出现了奴隶制度,为青铜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郑渝川(《科技日报》)<br><br><br>
 |